• 字體:

中國高成本應對危机
( 2008-12-11 )





     中國此次經濟刺激方案數額巨大,中央的5万億人民幣加上地方的10万億人民幣,總數相當于2.2万億美元。迄今為止美國投入的資金只有8500億美元,占2007年美國GDP的7%,而中國的絕對量是美國2.5倍,占2007年GDP的60%。
     美國救市的重心是金融領域,目標之一是打通金融信用的“梗塞”,使得貸出去的錢貸出去,讓該得到錢人的得到錢,讓資金有效地流動起來。雖然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實質性投入多少錢,卻已經開始吸引美元回流,近期美元走強便是美元回流的證据。美國不愧是金融運作的高手,它的救市代价比發展中國家要低得多。在過去的20多年中,美國制造業加速向海外轉移,已經實現了產業結构和企業資本結构的輕型化,固定資產少,負債率低,每每在應對金融風險時彈性十足。
     在中國這邊,國際市場蕭條一下子就導致出口銳減,触及實体經濟本身,尤其是中國經濟的脊梁——制造業。按照國際慣例,采購經理指數(PMI)如果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体擴張;如果低于50%,反映經濟衰退。11月中國制造業PMI 指數呈普遍下降、加快下降,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進口指數下降幅度達到7個百分點以上,出口訂單和新訂單出現指數創建以來的最大跌幅,達到12.4個百分點,表明經濟低迷、需求疲弱。尤其以購進价格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為最低,不足30%,顯示制造業全面萎縮。
     制造業跟外貿出口直接相關。由于出口受阻打擊經濟,已有外資投行把中國2009年GDP調低到6.5%以下了,這是一個絕對不能接受的數字。因為GDP增長率在承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責任,每一個百分點的GDP代表上千万的非農就業,一個點就超過加拿大就業總人數,因此中央政府定調力保8%是有道理的。
     在這种情況下,啟動巨額固定資產投資直接拉動投資和投資品的消費,确是切中要害之舉。15万億人民幣相當大一部分配置在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大興土木、修橋修路,既能創造就業,并為鋼材、水泥、建材等投資品創造需求。這些投資品的供應商大多數是國有企業,跟宏觀政策取向是一致的。現國際市場石油、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也為是大采大買、為我所用的好時机。
     此次大手筆經濟刺激暗含的政策預期是,這些投資在兩三年間完成后,國際經濟已經复蘇,出口這套“馬車”將接過投資的接力棒,重新拉動中國經濟前行。風險在于,如果到時候世界經濟不能如期复蘇,或者出口在這几年被其他發展中國替代,中國經濟將面臨后續動力不足的風險。
     大辦基礎設施對企業盈利增長和刺激出口是不同的兩條線,特別是對出口沒有任何拉動作用。可以預見,兩三年后,中國大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將枯竭,原先鋼鐵、水泥、建材和發電等投資品一下子就失去了需求,形成新的投資沉淀、產能過剩。一般而言,基礎設施的投資需要從工業流通領域和居民消費的繁榮中獲得回報。問題是全球經濟進入了下降周期,這一投資回收期將延長。為了确保大國經濟的平穩“過冬”,中國要多几套應對預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