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延安創辦日本工農學校
( 2008-12-04 )



在延安創辦的日本工農學校。

    1937年平型關戰役之後,八路軍俘虜的日軍官兵越來越多。冀中軍區自1938年起3年中俘獲日軍60多名;八路軍在1940年至1941年的百團大戰中,俘獲日軍281人;八路軍一二○師在1942年的田家會戰鬥中,俘獲日軍100多人。
    到1941年5月,八路軍俘獲的日軍俘虜已達1800多名。這些戰俘除一部分釋放或轉交國民黨統戰部外,有一部分仍留在八路軍中。
    這些戰俘雖然來到八路軍中,但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長期毒害下,思想仍然十分頑固、反動,仍然繼續站在與中國人民為敵的立場上,亟待加以教育改造。但因日俘大部分分散在八路軍前線各部隊中,缺乏一個比較安定的改造環境。八路軍敵工官員相對不足,工作比較繁重,力不從心。
    這時,一位名叫野阪參三的日本共產黨員來到了延安。
    野阪參三是日本共產黨的創建者和領袖之一,由於在國內領導反戰運動,曾多次被捕。出獄後,野阪參三被任命為日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1940年3月,野阪參三放棄了在共產國際的優越生活,從莫斯科來到延安。在延安,野阪參三化名為“林哲”,並且把自己的日本名字改為“岡野進”,直到二戰結束後,才恢復了真名。
    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野阪參三作為日共代表應邀出席,並在大會上發言。他在題為《建設民主的日本》的演說中,闡明了日共反對軍國主義的堅定立場。在大會期間,《解放日報》還刊登了他與毛澤東、朱德在一起的木刻像。
    野阪參三來到延安後,與中共中央、總政治部敵工部領導商談了日軍戰俘的教育管理問題,並親自找在延安日軍俘虜中的反戰進步分子談話,瞭解俘虜的教育情況。他認為:“那些離開日本軍隊、放下武器、脫掉軍裝的日本工人和農民,只不過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犧牲品,只要喚醒他們的階級覺悟,使他們認識到侵略戰爭的本質,他們遲早會成為反戰的和平戰士。”
    經過半年多的調查研究之後,1940年10月,野阪參三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建議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一所專門學校,教育和改造日軍戰俘。
    這一建議與中共中央的想法完全一致。毛澤東對此非常重視,並親自將這所學校定名為“日本工農學校”。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創辦的一所正規的政治學校,具體工作由八路軍總政治部負責。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譚政和敵工部長王學文等直接參與領導工作。
    學校位於著名的延安寶塔山下,與陝甘寧邊區政府、馬列學院、民族學院、新華社、解放日報社、抗日軍政大學為鄰,共有16個窯洞和一棟不大的平房。包括校長和炊事員在內,全體工作人員僅20來人。
    工農學校的校長由野阪參三擔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政治部敵工科科長趙安博任副校長,分管行政和教務。
    1943年4月後,改由總政敵工部副部長李初梨兼任副校長。王學文、何思敬、李初梨、廖體仁、江右書等擔任各課教員。
    在教員中,除野阪參三外,均為曾留學日本的精通日語的中國人。學校從1941年5月15日正式開學到抗戰結束,共存在5年左右;最初僅有學員11人,到1945年8月,學員增至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