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劉慧琴:尋夢的人
( 2008-11-13 )



劉慧琴

     劉慧琴給記者看她正在整理的一份書稿,這是她在加拿大多年來作品的選集。封面是楊絳題寫的書名《尋夢的人》。劉慧琴30多年前來加拿大,也是為了尋夢。經歷命運的峰迴路轉,她的夢想是否化為現實?

      當初劉慧琴來溫哥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大學,因為當時中國只有工農兵大學生,她的孩子無望受高等教育。現在三個孩子都學有所成:大女兒是會計;二女兒是高級電腦工程師;兒子是律師、會計師,現任匯豐銀行北美總部副總裁。“從教育夢來說,我可謂夢想成真,但我收獲的遠遠超出預期。”劉慧琴說。

同時打四份工

      劉慧琴是北大西語系的高材生,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作協,後來又在中國社科院工作。社科院是學術界名人雲集的地方,她有緣和楊絳同在外國文學所,因此得到楊絳和錢鐘書的關注,後來更成了忘年之交。因為與夏衍、葉聖陶、楊朔等老作家有聯系,也與他們中的不少人成了朋友。她在中國有自己熱愛的事業,有互相欣賞情誼深重的朋友,自己並不想出國,但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在1977年,以到加拿大探望母親的名義,來到了溫哥華。那時大女兒19歲、小女兒17歲、兒子只有4歲。
      溫哥華本來有親人,但多年不見的親人在觀念和利益上都有很大的衝突,她只好獨自謀生,撫養三個孩子。她的妹妹對她說:“你找不到工作,你的兩個女兒能找到人嫁就不錯了。”妹妹想讓劉慧琴的兩個女兒在餐館幫忙,不給工資,包吃包住。劉慧琴拒絕了:“我來加拿大是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好的前景的。”
      因為那時他們還不是移民,孩子無法免費學英文。她只有900元錢,就用600元為大女兒交了一學期學費,到一家私校學習英文。二女兒的學費就沒錢交了,就在家自學。
      為了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她開始了打工生涯。第一份工是清潔工,從半夜做到凌晨。後來,為了更好地瞭解加拿大社會,她在中僑做義工。一年後,在中僑有職位空缺時,她得到了一份做咨詢服務的工作,成為當時中僑唯一的大陸員工。因為她會講廣東話、臺山話、國語、上海話,待人有耐心,排隊等向她咨詢的隊總是最長。“我自己嚐過做移民的苦,所以我盡可能地幫助來尋求咨詢的移民。”她說。比如,一位上海老太太來咨詢,因為需要寄信出去,劉慧琴就將地址寫好列印出來,讓她貼在信封上。劉慧琴在唐人街的人緣特別好,她還記得當時的情景,走在唐人街上,會被很多人拉住聊天,有人要請吃飯,有人想送小禮物給她。“經常是要走一個小時才能走出唐人街。”她說。那時,劉慧琴後半夜做清潔工,白天在中僑工作,周末做中文家教,有時還會做臨時翻譯等工作,同時打四份工。“收入勉強夠開銷,會盡可能地存點錢。”她說,我們那時是什麼便宜買什麼,沒有娛樂。
      經濟情況是在劉慧琴得到一份在滿地可的工作後才得到改善。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成為一家對中國的貿易咨詢公司的唯一雇員。兩個女兒上了大專學院,有了獎學金、助學金,還打工賺錢。生活開始慢慢走上了正軌,那是1980年。

人生的金秋收獲豐盛
      經歷多年的艱苦歲月,劉慧琴的收獲超出自己的預期:“艱苦的生活,讓我認識到成功和美好的生活是靠不懈的努力。”在她的字典裡,沒有“理所當然”。她在事業上也有意外收獲。原來她是搞翻譯的,現在因為生活閱歷更豐富了,也同時在創作方面有了發展,在《明報》和《星島日報》都寫過專欄。
      在翻譯作品方面,由於對生活的理解更深入了,譯法也與過去不同了。她剛來加拿大時,曾應約翻譯過白求恩好友寫的《白求恩》電影劇本。最近,她又把翻譯劇本重新修改校對,目前正在報紙上連載;她曾出版過紀實作品《胡蝶回憶錄》,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她現在想用第三人稱重寫,補上原來遺缺部分;她還想寫錢鐘書、楊絳。她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搶時間把自己瞭解的這些寶貴資料記錄下來。她說:“資料是屬於國家的,屬於人民的,我只是暫時的擁有者。我希望將這些資料記錄下來,作為後人追尋歷史的參考。”
      加拿大的文化也在精神上給了她很好的營養,她對自己小時候父親說的話有了更深的認識:“幫人就是幫自己。”她剛來加拿大時,西人鄰居、退伍的老軍人自願幫她接小兒子放學。第一個月,劉慧琴送給老人60元錢作為回報,老軍人不收,說:“等你成了百萬富婆或是我九十歲了你再給我錢。”剛來時,她給大女兒交了第一個學期的學費,第二個學期就沒錢交了。學校的校長就免費讓她兩個女兒上學。劉慧琴覺得無法報答。校長說:“將來你有能力時,幫助別人就是報答我了。”
      她在中僑做義工時,在幫別人解答難題的時候自己也學到了很多北美生存的常識。後來,在業余,她也一直在做各種義工,做過中華文化中心理事、加華作協會長,現在也還是大華筆會和加華筆會的顧問。
      “北美的生活,讓我更懂得了愛,懂得欣賞別人,對社會人生看得也比較透徹了。”劉慧琴對生活的饋贈,非常感恩。

教孩子對自己負責
       現在孩子們都成了專業人才,劉慧琴的日子越來越輕松,生活變得雲淡風清。回顧往昔的日子,她感謝加拿大的教育制度為她培養孩子創造了條件。她說,上小學、中學都不用學費。上大學可以打工掙錢,有助學金、獎學金,孩子上學並沒有給她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
       劉慧琴覺得關鍵是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做人。女兒上大學時,暑期都打工籌學費,在商場打過工,也在餐館洗過碗,上大學的貸款也是自己還清的。
       來加拿大時,兒子才4歲,從小在加拿大接受教育。10歲時就送報,一直送到上大學。劉慧琴把孩子送報的收入存起來,日子久了,就不是一筆小數。兒子15歲回了趟中國,飛機票就是用他自己賺的錢付的。
       她對兒子說;“我只供給你基本的生活費,不會給你買名牌,超出基本的東西你要自己去掙。”
       兒子16歲時學會了開車。一次他不小心撞了別人的車,需要賠3000元。要不要替他賠?劉慧琴經過考慮後讓兒子自己賠。她告訴兒子:“你要自己承擔犯錯誤的後果。”兒子用自己從小送報掙來的錢賠了這筆費用,從此開車非常小心,再也沒出過事故。後來,劉慧琴偶爾用兒子的車,兒子都會叮囑她:“媽媽,開車小心一點兒。”
       劉慧琴說,兒子在八、九歲時,曾纏她買玩具,說:“不貴,只要75元。”當年的最低時薪是每小時3加元。自己打工了,才知道掙錢不容易,學會了節約。另外也學會了對別人負責和有愛心。小時候打工,對兒子長大後做事有很大幫助。兒子從打工中悟出一個道理:“對別人對工作負責,別人才能信任你。信任你,錢才能交給你去投資。”
       “學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劉慧琴這樣總結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