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誰帶來金融災難
( 2008-10-16 )



一場金融海嘯從華爾街擴展到全球。

美國金融體系大災難一波接一波,聯邦政府罕有地接二連三採取行動大規模介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這個金融海嘯的代價可能高達一萬億美元。這次金融災難除了前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在任時的調整經濟手法強烈抨擊之外,到底是誰應為這個金融危機負責?綜合《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BBC)、《海峽時報》等媒體的資料,以下提及的個人、機構或做法均可能難辭其咎。

1.次貸貸款機構
      目前金融海嘯的根源大部分在於次貸市場,而這種次貸市場主要存在於美國。次貸指的是那些壞帳風險最高的借貸者,比如信用記錄不佳或收入不可靠的貸款人。
次貸在貸款機構中之所以風行,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借貸者支付的利息最高。在2001年後房貸利息率最低的幾年中,次級貸款者支付的利息率可以達到普通貸款者的2至3倍。
由於當時房價快速上漲,即使發生一些壞帳也沒有關係。但是當房市下滑時,問題就出現了。許多次貸借款者發現利息突然升高,加上房價下跌,於是他們無力償還貸款。結果,法拍房屋充斥市場,造成惡性循環。

2. 投資銀行

      當然,如果只是次貸的貸款機構經歷壞帳侵襲,會被誤認為其危害僅限於這些貸款機構。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次貸貸款被轉換為複雜的金融產品,在全世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許多人認為,一些金融產品的隱秘特性導致了這次危機範圍之大。
      《每日郵報》(Daily Mail)評論員布拉默說:“我們要看是什麼在驅動次貸市場,是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需求。他們有很高的回報率,是他們在鼓勵投資機構。”他還說:“是這些數學博士們設法製造次貸衍生產品和保險體系。”

3.放空交易及股價估值過高

      就在一年前,大多數人還不理解“放空”這個專業術語。而今,它已被歸咎為此輪金融危機的元兇。
      放空交易者把賭注押在資產價值(通常為股價)的下跌上。他們先向股票擁有者借股,然後將股票售出,待股價下跌後再重新購入並歸還給股票的原始擁有者。中間的差價落入放空者的口袋。
      雖然放空在正常市場情況下被認為是合法的投資技術,但現在這個極端的環境已為混亂的市場推波助瀾。雖然有人說,放空交易會有助修正過高的股價,但倫敦經濟學院金融市場集團公司管理專家基爾克邁爾指出,現在所有放空交易做的,只是用很快的速度推動股價。換言之,導致賣家要放空的是,要找的是一個價格被過分估高的資產,但這個過程可以是具傷害力的,可以引發市場的大幅波動。
      放空做法就是用幾天而不是幾個月的時間,加快一個機構的資產重估, 而正是這種突然的行動,令市場即時產生震盪的效果。現時股價快速下跌,會令政府和央行失去制定計劃介入的機會,而這意味,下一輪的骨牌效應很快就會出現。

4.監管人員及央行銀行家

      由財政部、聯儲局和證交所組成的財政三叉監管一直受到指責。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因就曾公開叫證交所主席下台,稱“證交所實施的交易規定,令投機者和對沖基金將金融市場變成賭場”。
      也有專家指出,監管人員及央行銀行家其實早就應從那些不平衡的賬目表中及時發覺大量的警告訊號。另一方面,投資產品日新月異,瞭解這些極為複雜及專業投資的人其實不多,更不用說監管。

5. 總統布殊
      美國總統布殊及其政府也被指要為這場金融危機負上責任。
      民主黨總統提名人奧巴馬日前就稱這個危機,是布殊政府“失敗的哲學”。而他的共和黨對手麥凱因,也指責布殊政府不採取任何措施,控制房貸巨頭“兩房”。
      專家指出,首先,布殊的前兩任財長沒有華爾街經驗,未能覺察到金融工具使用的複雜性,因而未能及時發出有關警告。而布殊政府雖然早在2002年已準確預測兩房構成的危險,但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控制過熱的房市,也沒有採取行動監管華爾街,從而令這個始於房貸的大風暴,擴散至華爾街,進而牽連全球。
      更有專家指出,布殊在某種程度上只是遵循前總統克林頓制定的不監管做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林頓1999年簽署的一條法律,允許商業銀行將業務擴大至其他金融活動,如投資銀行及保險。結果令危機潛伏並發酵,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美國金融系統現在危機連連的局面,布殊也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