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高關稅損害台灣自由貿易
( 2008-08-14 )



      台灣目前受害於嚴重的輸入型通貨膨脹,政府似乎無力有效舒緩這種壓力。身為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台灣的物價受到關稅水準直接的影響,關稅會完全反映在物價水準上。因此,調降關稅在此刻不啻為一項重要選擇。
台灣關稅率整體而言並不算高,但就個別品目來看,還有不少調降空間:如鹿茸的關稅高達500%,花生油亦高達338%,柚子184%、香蕉100%、芒果60%%;香菇和魷魚也都高得離譜,而且都禁止從中國大陸進口。這些過高的保護不僅推高了台灣的物價水準,讓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也嚴重傷害消費者的權益。
      目前先進國家或地區的關稅政策,早已由“關稅收入”轉為在“產業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之間求取平衡;除非絕對必要,都採取低度保護。低度保護的美國(總平均關稅率3.5%)擁有主要先進國家中最低的物價;關稅偏高的歐盟(總關稅率5.4%),其物價水準就超過美國;而農產品關稅水準偏高的日本(24.3%),其物價之高更是聞名全球。世界銀行認為需要超過“中度”的保護,就表示產業沒有競爭力,不值得保護。所謂“中度”的保護是指關稅率在15%至20%之間。另外,許多禁止由中國大陸進口的措施,一面違反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另一方面也人為製造了台灣的物價壓力。
       特別是在政府要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兩岸間“自由貿易”勢在必行;加上台灣想要和美國自由貿易,必須及早進行產業體質調整,撤除過多保護,否則根本無力進行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