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國女兒帶給洋媽媽幸福
( 2008-07-31 )



Rauhala與女兒攝於多倫多的家中。

誰是幸運兒?在麥當娜等明星爭奪子女撫養權的新聞炒作下,人們會將被收養的孤兒視為脫離苦海的幸運兒。對於多倫多的家庭來說,領養有中國女兒,實屬幸福的一群。

    多倫多懷雅遜大學新聞系教授Ann Rauhala現身說法,領養不是出於人道理由,只是渴望家中增添一個女兒。她與丈夫已經育有一個兒子,考慮到40出頭再懷孕有一定困難,加上要達到理想效果醫藥方面所費不菲。
    她說,白人夫妻在加拿大領養也不容易,況且很多被領養的孩子是來自問題家庭。從俄羅斯或東歐國家領養,雖然在人種和膚色上完全看不出來,但就擔心當地酗酒相當嚴重,有可能影響下一代,加上新生嬰兒護理可能欠佳。領養程序相當制度化的中國就成為最佳選擇。膚色或種族並不重要,只是要一名健康的兒童。她現年8歲的女兒不但活潑可愛,而且聰明有才華。
    新著講述22個?珧中國女兒?珣故事
在新書《The Lucky Ones: Our Stories of Adopting Children from China》裡,她與另外21個領養家庭,講述他們的中國女兒所帶來的甜酸苦辣。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年紀較大的中產家庭,夫妻都受過高等教育,有廣闊的世界觀,視自己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這本書既是寫給那些與她們一樣,領養中國兒童的家庭,彼此分享育兒的心得與挑戰。
    另一方面,則是社會上無數對這個家庭組合感到好奇的人。
    她說,女兒的到來令全家人對世界有更多認識,並不只是中國或亞洲。數以千計的中國女兒在加拿大成為一股新的動力,促進加中兩國的交往。這些另一種形式的移民對社會所產生的衝激尚有待社會學家去發掘。但從1950-60年代韓戰和1970年代越戰領養兒童的經驗,是不要避諱她們的種族。要令領養兒童感到愛心和家庭溫暖,是尊重她們出生地的社會。她的女兒上中文班,與其他中國領養兒童一起聚會,全家學習中國文化、習俗,煮中國菜。她女兒並且與一個居住在安省京士頓,來自同一家孤兒院的女童成為好友。
    全家人在2005年趁她要到中國演講的機會,到安徽省的銅嶺,探訪她女兒曾寄居的孤兒院。未來也會再帶女兒到中國旅遊。她說,在中國期間,民眾對她們一家的組合都感到奇怪,但當她們出示多倫多友人特別製作的中文資料卡之後,都獲得熱誠的接待。反而在美國,女兒因為膚色的原故,每次到機場被?珧抽檢?珣。
Rauhala教授這本書的全部收益捐予兩個慈善機構,為中國的孤兒提供醫藥、玩具和其他物資。她希望女兒能夠與當地的兒童有所聯繫,並且為她們出一分力。
    加拿大在1970年只收納10名外國領養的兒童,到1990年代中期已激增至2000人,大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從1979年推行一胎化政策開始,在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下,無數女嬰被遺棄,因而成為全球熱門的領養國家。每年有多達7000名女嬰被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歐洲的家庭領養。
    申請領養的費用超過兩萬加元,排期約為兩年;但有消息指中國的領養個案積壓嚴重,要等上4-5年或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