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通貨膨脹及造假說
( 2008-06-26 )





  6月16日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通貨膨脹月速度0.6%,核心通貨膨脹月速度0.2%。按年率計算,通貨膨脹率為4.3%,核心通貨膨脹為2.3%(圖一)。

  從資料公布之後,股市大幅高開,華爾街評論認為,這樣的資料顯示通貨膨脹並不像大家擔心的那樣高,鼓勵市場出現樂觀情緒。
  要問的是,通貨膨脹資料是利好嗎?我的回答是,不是。 我以為,市場體現出來的樂觀情緒,本身顯示出,投資者對通貨膨脹過分擔憂。按照我的宏觀模型研究,2.3%的通貨膨脹水平屬于預料之中的正常表現,或者說,投資者本來就不應該預期更高的通貨膨脹壓力。
  通貨膨脹的具體結構如下:
  “Indeed and not surprisingly, energy led the May jump with a 4.5 percent surge after a 0.2 percent down tick in April. The latest increase included a 5.7 percent increase in motor fuel, a 7.9 percent spike in heating oil, and a 2.3 percent gain in piped gas & electricity costs.
  The key components keeping the core rate moderate were owners' equivalent rent, up 0.1 percent, recreation, up 0.1 percent, and medical care, up 0.2 percent. Also, new & used motor vehicles slipped 0.1 percent while apparel declined 0.3 percent.
  In addition to energy, food prices are still a little toasty, posting a 0.3 percent increase for May. Also on the warm side were education & communication, up 0.4 percent, and "other," gaining 0.4 percent.”
  也就是說,推升通脹的仍然主要是能源與食品兩大因素,而在服裝、房租、汽車、醫療等專案上,通貨膨脹壓力是輕微的。這樣的場景,完全符合我對目前通貨膨脹形勢的預期。順便說一句,希望是最後一次提及這一點:沒有理由將美國通貨膨脹資料稱為造假。理由如次:
  第一,為什麼全球各國的通貨膨脹資料都是真實的,而唯獨美國政府造假?
  第二,如果是造假,請問是聯邦勞動統計局局長的個人行為還是機構行為?如果是個人行為,請指認其職位犯罪的證據;如果是機構行為,請指認其作為一個整體造假的鏈條與每個人的責任。鑒于通貨膨脹資料是各個子專案的加總,請指出在每個子專案上有何證據顯示了造假。
  第三,其他經濟指標與公布的通貨膨脹資料吻合程度極高。例如,從另一個統計口徑——國民經濟體系核算來統計的GDP資料以及GDP價格折算指標 (GDP Price Index)所得到的通貨膨脹資料與CPI指標高度一致,僅有細節上的差別。另一個資料,從消費者支出口徑得到的PCE價格資料也類似。鑒于這些資料由另一個機構提供,要指證聯邦勞動統計局造假,就得連帶指證其他統計機構也都造假;如果在通貨膨脹資料上造假,那麼,也必然要指證別的與通貨膨脹資料精密關聯的統計資料都造假,這意味所有統計機構的所有統計資料都造假。
  即使真的所有這些統計機構都在所有的統計資料上造假,我們仍然有由市場交易得到的資料。而市場交易所形成的資料並不認為所有的統計資料都是造假,例如,通貨膨脹預期指標——TIPS(Inflation protected bond)收益率與相應債券收益率之差——與實際公布的通貨膨脹大體同等變動;再例如,真實通貨膨脹基本上在0以上變動。如果按照某些人的指控,美國政府造假以大幅低報通貨膨脹率,這些資料都應該給出相反證據。
  總之,如同我以前曾經表達過的, 通貨膨脹的統計方法值得爭辯的地方,是在如何改進上,而不存在是否造假的問題。如果你的結論與資料不吻合,請檢查自己的分析思路,而不是簡單地指責別人造假——這太廉價了,而且分析能力永遠上不了臺階。
  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有所調低: 隨後的4個季度,增長速度都被調低2%以下(圖二)。與以前的樂觀估計相比,這樣的估計更加接近我在年初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