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東方聖城曲阜
( 2008-04-10 )



遊客在遊覽山東省曲阜孔廟。

東方聖城曲阜由於是先秦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講學、墓葬和後人祭祀之地,也是孔子的學生,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出生地。曲阜是儒學之源,儒教之根,是儒學開山的開山之地。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北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泗水北枕,沂河南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曲阜是古代東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地區,亦是周代東方的禮樂之邦,孔子誕生於尼山,成長于闕里,設教於杏壇,出仕于魯都,歸葬於泗上,在曲阜留下了眾多活動遺跡,在曲阜創立並傳播了儒家學說。

衍聖公府
    孔府位於曲阜市區中心。又名衍聖公府。是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孔子後裔直系子孫的住宅。自宋寶元年間開建,明嘉靖年間又進行重修。
    府內共有樓、房、廳、堂四百六十多間,佔地240畝。同樣分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有報本堂、桃廟、一貫堂、慕思堂、三堂、九如堂、禦書樓及酒坊等;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等;中路為孔府主體,分前後兩大部分,前為官衙,設六廳三堂,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及後花園等。
    府內有豪華的陳設,有森嚴的戒備,廳堂內外軒敞而井然有序,儼然為一座典型的官衙宅邸合一的封建貴族莊園。府內現存有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孔府檔案”,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千字之次序編目,內容包括襲封、宗族、屬員、訴論、租稅、祠典、政事、財務、文書等類。
    孔府是中國一座名副其實的寶庫,府內收藏著大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為“商周十器”,亦叫“十供”,原為清宮所收藏青銅禮器,是清高宗於1771年賞賜給孔府的。“鎏金千佛曲阜塔”亦為孔府所藏珍品,此塔為唐代所制。其他還有明清幾代數以千計的衣、冠、袍、履及名人字畫、雕刻等,其中又以元代的“七梁冠”為國內僅有。
    要進孔府,必經過孔府大門,即第一道門。門座北朝南,堂皇威嚴,始建於明代中葉。門上懸掛著“聖府”二字,為藍底金字。兩側明柱掛有一副楹聯,上聯為“興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門兩邊置石獅、下馬石各一對。門內有東西廂房各五間,西為賚奏廳,專司門房,專司京差,東房為催征糧草、站堂、拘捕、監押佃戶等事之處,故又稱“四路常催”。

孔府內宅
    孔府內宅有道“內宅禁門”,在孔府大堂後面,這裏也是分界線:前為官衙,後為內宅。過去,該門戒備森嚴,門上貼有衍聖公手諭,外部人員嚴禁擅自入內。清朝皇帝還特賜了虎尾棍、燕翅鎲、金頭玉棍三對兵器,由守門人手持武器站立在門前,若遇違令者,以此武器打死勿論。門西側有一個露出牆外的特製水槽——“石流”,內宅用水由挑水夫將水倒入石槽,隔牆流入宅內水池中。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稱為前上房,門面有七門,是接待至親或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場所。門前明柱上有孔子七十二代孫孔慶熔書定的對聯:“居家當思清內外別尊卑重勤儉擇朋友有益於已,外世尤宜慎言語守禮法遠小人親君子無愧於心。”院內畫棟出廊,靚彩華麗,房中陳設莊重豪華,宮燈垂吊。東廂房,陳列著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荊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聖旨”原件。
    後堂樓是孔子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陳列著孔德成結婚時的用品,以及當時友人贈送的字畫和禮品。東裏間為接待室,擺著中西合壁的傢具,東牆上掛著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的“牡丹”畫軸,裏間是孔德成夫婦的臥室。東牆上的鏡框內鑲有孔德成一家人的合影照片。後堂樓西側兩間是孔德成乳母的臥室。
    堂樓前院內有幽雅、溫馨的環境,植有雪松、石榴樹、長春花木等。遊人至此,可稍作逗留,與這些無言的花木,交流自己內心深處對這座孔府的今昔那種無窮無盡的思索與想像。

尼山孔子廟
    尼山,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處。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聖諱易名尼山。據說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孔子廟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後來毀於兵火之中。
    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衍聖公孔恩晦再度修建祠廟,並建觀川亭和尼山書院。明成祖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現在的規模,共有殿堂房屋69間。尼山孔子廟共分五院。東側門外,即尼山書院學堂,是仿北京國子監建造的。尼山書院東麓山腳下有一溪流,名叫智源溪。
    過溪向南有一天然石洞,名叫坤靈洞,傳為孔子出生處。孔子廟東南的沂河畔,建有觀川亭,相傳孔子在此觀看到滔滔河水不斷流失,因而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紀念。在尼山孔子廟周圍漫步,林野丘峰,風景秀麗,可逐一觀看五老峰、白雲洞、智源溪等“尼山八景”。

孔林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儀識漢衣冠。駐蹕亭猶峙,巢枝鳥未安。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這首詩是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寫的。
    幾百年後的今天,如果你慕此詩而前去遊覽的話,細細品味,會與東陽詩人有著同樣的感悟。這就是中國時間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專用墓地,也是中國惟一木石合一的大型陵園?猁?猁孔林。一處私家陵園為何具有如此魅力?一片古老的墓地又蔫能使遊人絡繹不絕?如今孔林佔地三千餘畝,四周林牆長達15華裏。林區內有古槐老柏,奇木異草,青翠蓊鬱,滿目皆是。草木深處,孔子及其後裔安息於密密麻麻、一望無際的墓塚內。
     六十多座樓亭殿堂坊隱現于密林,兩千余尊精美的石人石獸點綴墓地,上千塊碑碣和豐富的文化寶庫。
    據說孔子73歲那年,預感到自己天命已盡,將不久于人世,在哀歎“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之餘,決定帶領弟子出去勘選墓地。他以為墓地風水直接關係到後代的興衰,所以他不辭辛勞,親自奔波,最終選定了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濱,圈下了一塊佔地18畝的墓地。子路提出:“此處風脈雖好,可前面還缺條河”。孔子說:“不必忙,自有秦人來挑河”。孔子長逝之後,過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書坑儒。
    有人建議說:“要想讓儒學消亡,應當先破壞孔子墳墓的風水。孔林裏沒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將他和闕裏故宅隔斷,孔子就不能顯聖了。”秦始皇一聽,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正好為孔子效勞,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後一項工程,也同時為孔林憑空添了一道風景。孔子從未崇拜過神,這似乎又像神的安排。

孔子墓

    孔子的墓位於孔林中心。進聖林門,過洙水橋,經享殿,遊人可看到由紅色垣牆環繞的孔墓。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為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黃養正書。墓前石台系唐代從泰山運來峰禪石築成。
    孔子死前曾將自己離世比作泰山崩塌,而他死後成為帝王之師、萬世之表,這座高大的石台,正象征孔子的思想如巍峨泰山,頂天立地。夫子墓葬,規格非凡,氣勢恢巨集,連帝王之墓也要稍遜一籌,乾隆為此感歎:“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
    夫子的墓看上去如一隆起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重的築墓形式。墓右為其子孔鯉的墓塚,南邊是孫子孔攸的墓,這種墓葬布局形式叫“攜子抱孫”。俗話說“懷子抱孫,世代出功勳”,“父在子懷,富貴永遠來”。按這種說法,此布局構成的風水對聖脈興旺是有作用的。若有人對此有疑問,只有靠自己去思悟了。
    孔鯉是孔子的獨根苗,生時,魯哀公特送去一條大鯉魚祝賀,孔子便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孔鯉比孔子先故,一生無建樹,因為是聖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候”,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孔攸繼承孔子學說並有所發展,著《中庸》等儒家經典,故被元帝封為“沂國述聖公”,孔氏子孫尊為“三世祖”。
    孔子死後,弟子們守墓三年,相繼離去,只有子貢又守了三年。後人為紀念他,便在孔子墓西側的子貢守墓處建了三間西屋,立碑題“子貢廬墓處”。子貢與孔子之間真摯感人的師生誼間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子貢原名端木賜,江南衛國人,原為財富滿門的一方巨賈,因敬仰孔子學問,棄商從學,很快成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
    子貢後來從政,又是風雲一進的人物,但始終極其崇拜孔子,常說:“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聖矣”。孔子死後,子貢從江南千里奔喪;喪事完,又為孔子守墓六載。期間,他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樹移植於其師墓旁,寄託他對老師的一片真情。楷樹木質堅韌,樹幹挺直,象徵孔子為人師表,天下楷模。

孔廟

    孔廟位於曲阜市城區內,這裏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此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後第二年,魯哀公便將其生前居室改建為廟,“歲時奉祀”。其後代那些帝王,一個接一個,又不斷的對其進行重修、擴建,在明、清兩代便形成了如今的規模,並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齊稱為我國“三大古建築群”。
    遊人進入孔廟之後,在開闊眼界的同時,靈魂似乎又受到了一種無形的約束。在這一座龐大的古代建築群裏,前為仰聖門和金聲玉振坊,廟門棣星門後,主要建築依次為太和元氣坊、聖時門、壁水橋、弦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碑亭。此後再分為三路推進: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東西廡、寢殿、聖跡殿;東路進承聖門後為孔子故宅,有詩禮堂、禮器庫、魯壁、故宅井、崇聖祠、家廟等;西路進啟聖門後有聖王殿、啟聖王寢殿、金絲堂、樂器庫等。
    自中路進入大成門內,迎面一塊海藍色“杏壇”豎匾。相傳孔子曾杏壇設教。宋代孔子四十五代孫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於正殿舊址上修起杏壇;金代又在壇上建亭,便形成了如今這座富麗新穎的杏壇。每逢陽春三月,杏花怒放,幽香滿亭,令人駐足,這般景致正合了古人詩意:“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過了杏壇,便是聲名遠播的大成殿。此為孔廟主殿,唐代稱文宣王殿;因宋徽推崇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即改為大成殿。現所見大成殿為明代建築,清代重修。殿前“大成殿”豎匾系雍正皇帝手,字徑1米。這座金黃色的大殿重簷九脊,氣勢宏偉,與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迴廊有28根高約6米的巨大石柱環繞,石柱全為整石刻成,兩山及後簷的18根為8棱水磨淺雕,以雲龍為飾,總計有1296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團龍。
    前簷十根為深浮雕,每柱兩龍對舞,一條扶搖直上,一條盤旋而降,中有火焰寶珠。蟠龍四周,雲海翻滾,柱腳襯以山石和洶湧的波濤。十根龍柱兩兩相對,無一雷同;陽光照射下,只見雲龍飛舞而不見石柱,其藝術價值之高,就連故宮金鑾殿裏的貼金龍柱也不能與之媲美。據說每當皇帝來此朝聖,當地官員總要用紅綾黃綢將龍柱裹起來,恐怕皇上看到後產生嫉妒之心。
  乾隆皇帝則十分開明,他認為孔子理應享受比帝王更高的尊崇,故明令不讓在龍柱上掛上紅綾。然而當乾隆真正見到龍柱時,卻被深深的震驚了。天子依柱而立,沉默無語,只是不停地撫摸龍柱,久久不忍離去。這二十八龍柱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的,正是“天工開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讀聖書。”

孔子故宅

     大成殿內正中高懸“至聖先師”巨匾,其下神龕貼金雕龍,內供孔子彩繪塑像。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後,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已不在世的孔子是越來越尊貴;漢平帝封他為“褒成宣尼公”;北魏稱“文聖尼父”;唐始稱他為“聖人”,封為“文宣王”,元再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改稱“至聖先師”;清加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後又復稱“至聖先師”。
     孔廟東路的承德聖門內,據說為孔子故宅,後世以此主祭孔子的上五代祖先。第一進院的五間正殿名為詩禮堂。相傳這裏是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詩的地方。孔子教子學詩禮一事後來傳為美談,孔子的後代視為“祖訓”,從此恪守“詩禮傳家”。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治,為“不忘過庭之教”,乃“作堂私第,名以詩禮”。
     孔子十分重視家教,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教育文明史上,一直所家教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言而喻是受了孔子的影響。即便在將來,家教依然是育才的重要一環。
    詩禮堂前身是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間茅層。西元前479年,孔子病逝,魯哀公傷心地親作誄文,並在第二年下令將三間茅廬命名為壽堂,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西元前126年,司馬遷“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在孔子故宅,他看到壽堂內陳設如故,眾儒生在堂前講習禮儀,當時十分感慨,認為:“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當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作出《孔子世家》,用為王侯作傳的“世家”體為孔子立傳,足可見他對孔子的崇敬。
    壽堂改建為詩禮堂後,成了專給赴曲阜祭孔的歷代帝王講經和祭孔前演習禮樂的專用場所。清初孔尚任曾在此為康熙帝講經。乾隆對這塊千年聖地讚歎不已,先後八次瞻仰詩禮堂,留下了諸多碑石墨蹟。詩禮堂後還有一眼水井,傳說是孔子生前的飲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稱為“聖水”,乾隆祭孔子時曾舀水拜師尊,說:“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乎宣聖,實我之師。”遊人在井西涼亭內還能見到乾隆禦題的“飲水拜師”的“故宅井讚”碑。



遊人從尼山孔廟山門櫺星門拾階而下。

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的明故城城牆恢復工程已完成,一道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的古城牆重新把曲阜老城環抱。

山東曲阜舉行兩岸同根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