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80後“跳躍運動”
( 2008-04-03 )



在職場,80後比70後的人跳槽要頻繁得多。

對於80後的職場新人來說,聽到同學、朋友們跳槽的消息已經見怪不怪,今天是某人從北京的一家公司跳到了上海,明天又是某人考上了國家公務員去了北京,後天或許是某人辭職下海搞自主創業……是什麼原因讓這新新人類們如此熱衷於“跳躍運動”?在每一次跳槽之前,他們的內心又經歷了怎樣的焦慮和掙扎?或者換一份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根本用不大驚小怪?有人說,不斷改進的人才流動機制正好契合了80後自由奔放的氣質。也有人說,經歷了初期的不滿和衝動,80後必將真正成熟起來,完成從學校人到職場人的轉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跳槽已經成了大城市裏年輕人時常掛在嘴邊的常用語。2003年,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第一批80後正式從大學畢業,成為職場大軍中不可忽略的一支新生力量。可是智聯招聘公關部總監把冉女士卻清楚地記得,這些人一開始進入職場的時候給本已不平靜的就業市場帶來了一個跳槽高峰。“應該是在2005年前後吧,統計顯示他們跳槽的次數和頻率都比較高,而且從整體來看,80後比70後的人跳槽要頻繁得多。”

兩年連跳四家單位

據《廣州日報》報道,生於1984年的溫馨是2006年本科畢業的,從2006年7月畢業至今,她已經換了四份工作。溫馨本科就讀於中央財經大學,學的又是熱門的金融專業,雖然她自己對這個專業並不太熱衷,可找工作的時候還是沾了專業的光。離畢業還有大半年,溫馨就和廣東的一家大型銀行簽訂了就業協議。後來她回憶說:“也說不上特別喜歡那份工作,因為那時候我根本沒想過自己適合做什麼。”
溫馨是一個愛玩的人,一想到很多同學去招聘會趕場子,溫馨就覺得恐怖,那種“騾馬大會”她是打死都不願意去的,她只願意在網上投一投簡歷,然後等用人單位來學校裏面試,簽合同,然後去享受大學最後的美好時光。“有些懶,不想有壓力,這是我的缺點。”溫馨後來回憶說。
2006年7月,溫馨正式從學校來到了單位。剛進入職場的她還是蠻有些想法的,經常翻看業務書籍,不時去媒體上搜集一些有關自己銀行的報道。可慢慢地,她就再也不想做這些事情了。“我們這些新人都被分配到了基層營業網點,每天的工作就是收錢、給錢、整理票據。”枯燥的工作讓溫馨漸漸產生了厭倦。更要她命的是,每一天營業結束的時候,營業點都要核對一天的賬目,哪怕是有一筆賬出了差錯,哪怕是一個小數點點錯了,整個核對工作都要重來一次,所以加班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在銀行工作了幾個月之後,溫馨就想跳槽了。本來她和銀行簽訂了兩年的工作合同,如果半年內走人要付一萬多元的違約金。“但我後來只賠了單位一千多塊錢。”溫馨有點自得地說。“具體賠多少是可以談判的,我據理力爭,單位也作了些讓步。”離開銀行,溫馨在一個師姐的幫助下進入了當地的一家投資公司。
投資公司的工作緊張而忙碌,但溫馨做得很投入。可事不湊巧,就在溫馨加入的當年,公司在幾個大項目上失了手,導致整個2006~2007年度的營運指標都沒有實現。按照慣例公司會在每年的6月份發一次獎金,可當年的獎金卻被取消了,員工們為此叫苦不迭,因為他們平時的底薪並不高,大家指望的就是一年一發的獎金。經過短暫的考慮後,溫馨也決定離開,除了公司效益不好外,工作節奏太緊張,壓力大也是她考慮的因素之一。
從投資公司出來以後,溫馨通過社會招聘到了一家財經類雜誌社做起了記者兼編輯。可一去到雜誌社,她就發現不對勁兒。“他們辦的雜誌缺乏起碼的專業性,全都是在為企業做軟廣告。”更讓她鬱悶的是:每個記者每月都要完成一定的廣告額。工作不到一個月,溫馨就炒了雜誌社的魷魚。跳來跳去,溫馨有些累了,打算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再找工作。可家人對她很不滿意。“父母一直把我當成家裏的驕傲,我失業在家,他們受不了。”溫馨說。於是她又應聘到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從事投資分析和成本核算工作。“這次我不會輕易挪窩了,之前的經歷給了我不少教訓,新人還是踏實一點的好。”溫馨感慨道。

“像浮雲一樣飄忽不定”
劉洋屬猴,今年28歲了。作為當年上海知青的孩子,1990年代後期劉洋獨自回到了這個父母曾經離開的地方,從此也開始了闖蕩社會的生涯。1999年,正趕上中國的互聯網熱潮,而電腦正是劉洋的拿手好戲。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上小學便開始學電腦,小時候的劉洋一直夢想當一個程式師,做一個電腦遊戲製作人。年輕氣盛的他經不住互聯網大潮的誘惑,毅然決定輟學,隨後進入了一家IT公司打工。
用劉洋的話說,當年是個人都想搞網站,劉洋所在的公司從事的也是網絡開發。他先是在裏面做了一段時間的美工,然後成為一名網絡程式設計員。初出茅廬的劉洋有技術人員的典型性格——固執和極端,互聯網業的浮躁情緒,也助長了他內心的躁動,劉洋回憶說:“那幾年我頻繁地跳槽,最長的一份工作也做不到一年就走人了。”那時候這個行業的圈子很小,工作機會又多,如果聽說某某公司給的錢多,而提供的工作崗位又比較有趣,劉洋就會跳槽走人。“原來公司的老闆一般都會挽留,但他們也知道留不住我,所以只能請我把手頭的工作做完再走。”由於父母當時還沒有回到上海,所以劉洋在工作和生活上很少受到家庭的影響。
在五六年的時間裏,劉洋設計過應用系統,搞過電子商務網站,應聘過遊戲公司,也去電信系統打過工。他的月薪曾一度高達1.5萬元,他開發的賣鮮花、服飾的網站曾經有過紅火的生意。同樣,他也遇到過失敗,本來生意很好的商業網站因為合作方的關係沒能繼續,他用積蓄買入的股票也在2007年的“530行情”中損失慘重。“那時候IT行業都很浮躁,近乎瘋狂,我也不例外,還曾經幻想做一個頁面就能掙個幾百萬,現在想想那些都像天上的浮雲一樣飄忽不定。”2007年5月,劉洋辭掉了當時的工作,開始集中精力學英語,因為幾年來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在飛速發展的上海,學好英語太重要了。這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洋對播客產生了興趣,他和幾個朋友利用業餘時間拍攝的DV短片在一次比賽中獲得了大獎。從那以後,他不斷嘗試製作視頻節目,並把它當作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他把自製的短片上傳到最大的播客平台土豆網上,收穫了一眾粉絲。“我們在做視頻上已經摸到一些門路了,以後就要盡全力做好,爭取建立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先把我們這個團隊養活起來。”
年少都有凌雲志,洗盡鉛華也從容。劉洋坦言,現在回想起來,在很多事情上別人的想法是對的,自己卻聽不進去,但也恰恰是那個時候不停地摸爬滾打,讓自己快速熟悉了周圍的環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認清了自己。“在公司裏打工,你要做一個螺絲釘,不一定要有太多的想法,可我喜歡全面地去考慮問題,這也是我現在選擇創業的原因之一吧。”劉洋自信地說。
80後一開始進入職場時的頻繁跳槽現象,在把冉看來,是內因和外因雙重作用的產物。“首先是社會提供給他們的機會多了,招聘求職領域不再是鐵板一塊,人才的可流動性已經大大增強;其次和80後以自我為主的性格也有關係,他們覺得某個職位不適合,或者某種環境不適合,就會去爭取改變,去尋找喜歡、適合自己的東西。”總的來說,在自由的人才市場氛圍中,80後這種“自我”的個性引發的跳槽衝動,得失參半。
80後畢竟是新生的一代,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都很突出。從2003年大規模進入職場開始,在經歷了幾年的摸爬滾打之後,80後在跳槽的時候也開始考慮更多的因素。正如智聯招聘近幾年來的調查報告所顯示的,最近兩年來新人跳槽的比例又有了比較明顯的回落。“尤其是2007年,就比2005年前後的情況好了很多。”分析師指出,“他們比以前顯得理性了,不再簡單地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的興趣為導向,對職場的發展也有了一個比較理性的規劃。”



工作不好找,但是許多80後找到工作卻熱衷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