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一年房價能回落,是所有無房族的期盼。
過去的一年,中國房價成了全民關注的焦點。面對不斷飆升的房價,北京的“80後”們蜂擁進入房市;與此同時,北京200村民因未住進回遷房,而衝進商品樓搶房。
據《青年周末》報道,不論是家裏掏首付還是付全款,“80後”們聚攏金錢進入房市。根據地產公司的數據,因“恐慌性需求”買房的“80後”佔了所有買房者的四成,汪磊就是其中之一。
沒錢也要當房奴
出生於1979年的汪磊,金融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北京,在一家行業雜誌擔任記者。相對他的同窗,工作不是太忙,錢也不是太多。2005年,剛走出校園的他就有了在北京買房的打算。金融專業研究生的背景讓他在買房時特別留心國家政策的變化。
2006年上半年,北京的一手房成交平均價不到6000元。經常湊在一塊兒分析政策的汪磊和他的朋友們篤定地認為房價肯定會下跌,只是偶爾玩兒似的去看了一兩個新樓盤。直到2006年快要過去了,山東老家的父母告訴他家裏能夠支持50萬元,他才發現房價已經逼近8000元均價。
2007年初,覺得買新房無望的汪磊,正式下決心在80萬左右的價位選一套面積是9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二手房。仲介帶他看的第一套房,是將近110多平方米的六層板樓,全明格局,南北通透。當時馬上過年了,汪磊覺得應該沒有人春節還買房,就沒有說買。結果當他還在山東老家時,在電話裏被告知那套房子被賣掉了。
他看上的第二套是毛坯的經濟適用房,86平方米,76萬。可等他花兩個月把經濟適用房的購買許可證辦下來,房子也早就賣給別人了。這時,他突然發現口袋裏的錢縮水了。由於要控制在80萬預算內,他又不甘心住老房子,他就只能買小房子了,但身邊的同事們都用切身經驗告訴他,自住房至少要能管用10年,還是大些好。
於是,他狠狠心把預算提高到了一百萬人民幣。但他攢錢的速度怎麼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他再沒有看到合適的房子。2007年6月,他看上了一套“中央在京單位已購公有住房”,房子在13層,只有一個臥室朝南,90多平方米,總價為90萬元。
在他買了房子後不到兩天,幫他買房的地產仲介給他打了個電話說,剛剛成交了一套同樣社區,面積、朝向、戶型都一樣的房子,惟一的區別就是那套房在十層,賣價是125萬,比他的二層多了30萬。這還沒算房子的13萬稅費。
和汪磊同年畢業,同是金融學碩士的張兵買房“心路歷程”相似,但他比汪磊更急,整個買房過程只用了半年。張兵2006年的9月看上了一居室,當時的均價是七千多。幾天之後他再去看,房子已經賣出了。
2006年末,他又看上了一套複式房,總價一百多萬,首付約需30萬。考慮到馬上要結婚,他下決心要買下這套已經超出他承受能力範圍的大房子。和大多數“80後”買房人一樣,剛工作不久的張兵只有尋求家裏的資金支持,至少要把首付湊齊。
老家的父母得到消息後,開始四處籌錢。花了一個月,終於把老家的房子賣了,湊齊了首付款。可這時他卻發現這套房子的總價漲了20多萬。他又買不起了。在臨近2007年時,他以5100的價格買了套房子,現在,他的房子市價也已經翻倍。
如果說張兵還堅持認為是因為有自住需求而買房,他的妻弟小陳就是一個典型的“恐慌性購房者”。如今還在學校攻讀經濟學碩士的小陳今年畢業,當張兵買下新房時,小陳終於決定也入手一套房。
2007年11月,小陳買了一套115平方米的房子。作為在校生,除了首付款是家裏掏之外,還貸上他的父母也成了“共同還款人”。這也意味著他還沒跨出校門,就已經邁入了年輕“房奴”的龐大行列。
北京200村民搶房
房價高企之下,各種衝突頻發。北京太平橋村,是一個毗鄰西三環和北京西站的城中村。1992年前後,紙張加工廠、綜合木材廠、運輸隊等村辦企業年產值可觀,太平橋村總產值超過億元,連續被豐台區評為“億元村”。當時村裏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遠高於附近村最高2000元的年收入水準。
1994年初,北京市下發文件,將在西三環、南三環等地區實施綠化隔離帶建設及舊村改造試點。太平橋村處於該區域建設範圍內。1994年3月28日,太平橋工貿集團與華世公司簽訂了改造合同書。
根據合同,開發預計6年完成,建成後雙方平分70萬平米的建築面積,其中太平橋村回遷房為25萬餘平米。
“可以住上樓房了。”當時一家五口擠在30平米平房的張欣說,負責開發的華世公司承諾回遷村民每人給80平米,他們一家就能拿到400平米的回遷房。1997年,第一批數百村民被安置了進回遷房。
看村民住進樓房,守兩間平房的張欣心想總有輪到的時候。不過,開發改造工程並沒有按原定計劃落實。2000年,村裏還有很多規劃中的項目未建起來,幾乎一半村民仍住在平房區。
張欣急了,她和一些村民要求村裏去找開發商,但得到的答復是村裏拆遷沒跟上。
2001年9月,太平橋村與華世公司續簽了為期6年的第二份合同,約定華世公司再多分給太平橋村25多平米的村民回遷房。
合同簽好後,張欣又開始了等待。但在相繼又有4棟回遷樓建成後,張欣所在的6、7兩隊村民一直沒能分到房。
2007年是第二份合同的最後一年,開發項目已近尾聲,華世公司絲毫沒有再建回遷房的跡象。
這讓張欣有些不安。此時,張欣聽到消息,太平橋村南側規劃中的綠化隔離帶將在明年建成,她家及其他6、7隊村民的平房都在此區域裏,即將被拆。
張欣說,等了14年,沒住上樓房,連落腳的地方也快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