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潛龍騰淵
( 2008-01-04 )



中國海軍523艦的潛水員,在海軍上海基地揚子江碼頭訓練。

在不久前落幕的上海特奧會上,來自各國的選手齊聚上海,享受比賽的精采和相聚的喜悅。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比賽正式開始之前,有一群人為了保證這次盛會的安全,把上海所有碼頭和港口的水底“摸”了個遍。2001年的APEC會議和去年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他們的身影都曾經出現在上海大大小小的碼頭上——他們就是中國的海軍潛水員。

   海軍東海艦隊某防救船大隊的李凱今年22歲,1米83的個子,身板筆挺,穿上藏藍色的海軍軍裝,十足的一個帥小夥兒。2004年,在家鄉浙江奉化讀完高中的李凱決定報名參軍。經過了從縣裏到市里整整六次的體檢後,身體素質極好的他接到了青島潛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後來,他才知道,自己成了奉化每5年才可能出一個的潛水員。

“潛水沒想像中好玩”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坐在去青島的火車上,李凱對這個學校和未來的生活一片茫然。他腦子裏一直重復臨走時父親的那句話,“不求你爭光,但不能丟人。”在學院,第一次戴上9公斤重的頭盔,掛上25公斤重的壓鉛,登上15公斤的銅鞋,套上厚重的膠皮上衣和褲子,李凱從來沒覺得“走一步路要花那麼大的力氣”。
    2005年“五一”後的一天,李凱和他的同學被帶到學院的游泳池邊。這個標準游泳池,最深處是7.4米。而李凱他們要做的,就是穿上那身“盔甲”,沿游泳池的梯子爬下去,適應水下的環境。在游泳池裏訓練了將近兩個月後,李凱和他的同學準備“爬碼頭”了。
    7月的青島,風光秀麗。學校的大客車把他們帶到青島港的碼頭邊。這一次,等待他的是真真切切的黃海。碼頭的水深12米,甚麼事都要爭個先的李凱要求第一個下水,可走到水邊,看面前的茫茫黃海,他“忽然覺得有點怕”。 李凱努力穩定住自己的情緒,沿梯子一步步往下走。“越來越黑,越來越冷。”幾分鐘後,他的腳碰到了海底的淤泥。他慢慢地趴下,按照下水前老師的要求,在淤泥上爬行了十幾分鐘,然後才沿梯子爬上去。
    有了這第一次的“下海”經歷,李凱心裏踏實多了。一個月後,李凱被分到了現在的部隊。第一次在東海下水,李凱才發現,“在青島下水簡直就是享受!”
    東海的水質很渾濁,漂滿了懸浮物,距離水面兩米之下一片漆黑。“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吊在一根繩子上,人漂起來了,眼睛卻甚麼也看不到。”
    真正幹起潛水,李凱才覺得潛水可沒他想像得好玩,“有時,我們穿毛衣下去,上來的時候,毛衣就被汗全打濕了。但是冬天下水,在下面就會冷得直哆嗦,上來的時候,手都凍腫了。”

打破常規 反復下水

    2006年6月初,大隊接到了上級通知,執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水下安全保障任務。李凱被大隊長選中,成了參加這次任務中年紀最小的、也是惟一的一個義務兵。6月8日早上趕到上海,大家才發現任務極其艱巨。短短的7天時間,要把上海所有的碼頭和港口“摸”個遍,不能漏過一寸水域。
    十六鋪碼頭是上海一個非常著名的客用碼頭,水面上漂浮大量的垃圾,水質惡劣。看面前的髒水,李凱和他的戰友們只能硬頭皮下潛。但他怎麼也沒想到,碼頭下有一大片殘存的老房子,尖利的鋼筋和釘子裸露。剛一下水,李凱帶手套的右手就被劃了一條大口子。可直到出水的時候,戰友們才發現他的右手手套被鮮血染紅了,潛水服也被劃破了好幾道口子。
    按照潛水規則,潛水員作業出水後12小時內不能再下水,否則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但一瓶輕潛水壓縮空氣只能使用35至45分鐘。要保證按期完成探摸任務,李凱和戰友不得不打破潛水常規,一次次反復下水、出水、更換氣瓶、再次下水作業。
    6月14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陪同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十多位外國元首蹬上“君子蘭”號遊艇,大型焰火表演活動拉開序幕,一簇簇煙火直衝夜空。而此時,李凱和戰友們正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處理應急突發事件。21時05分,最後一簇煙火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游江看煙火表演活動圓滿結束。
   水下安保任務才隨之結束,李凱和他的戰友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雖然保衛元首值得驕傲,但是李凱說,做潛水員以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在福建沙埕港打撈沉船,一個老婆婆跪下求他把自己沉在海底的兒子的屍體打撈上來。當他冒被沉船上的鐵條戳傷的危險,用胳膊挎屍體向上游的時候,心裏忽然冒出一股莫名的激動,“我覺得,自己真是做了一件好事”。

深海作業 體力高消耗

    不僅李凱當潛水員當得過癮,862船的潛水救撈長陳躍平同樣如此。陳躍平,1米70的個子,身材精幹,整個人透用不完的精氣神。
    17年前,本來已經被選中當飛行員的他,因為入校後的一次體檢出了點小問題,被送回了家。第二年,做夢都想當兵的他又報名參了軍。這回,他被青島潛艇學院錄取了。這個18歲的小夥子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一名潛水員,更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將被寫在中國和亞洲的潛水歷史上。
    2000年,俄羅斯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沉沒到102米深的海底。俄海軍自認為可以成功救援,結果四次救援對接失敗。歷時10天,最終以潛艇中全部官兵犧牲而結束救援。這次事件給世界各國的海軍敲響了警鐘。
    一旦潛艇發生危險,艇上的人員能不能獲救,就要看援救部隊和潛水員的本事了。“庫爾斯克”號事件背後的沉思使中國海軍的高層們下定決心:向深海進軍!
    2001年4月,由海軍航保部、海軍潛艇學院及第二軍醫大學的專家、教授組成的技術保障專家組進駐防救船大隊,140米大深度飽和潛水試驗進入全面準備階段。
    經過專家組初步考核選拔,16名人選從大隊70多名等級潛水員中脫穎而出,進入此次任務的集訓隊,陳躍平榜上有名。兩個月的集訓伴隨殘酷的競爭,他們中的一半將被淘汰。
  由於水下阻力大,加上暗潮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潛水員在深海作業往往比在陸地上完成同樣的工作要多消耗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體力。因此,強健的體魄是潛水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專家組為此制定了嚴格的體能強化訓練計劃。
  10公里長跑、100次負重杠鈴下蹲、100個俯臥撐、100次仰臥起坐等等,這些是集訓隊員每天最基本的鍛煉項目。他們還要身穿密不透風的潛水服、胸掛30公斤重的鉛塊、兩腳蹬重達17公斤的銅鞋,身負80公斤,全副武裝地在陸地上練行走,以鍛煉大腿和腳腕的力量。
  兩個月的訓練後,專家組對潛水員進行了嚴格的心理課目考核。經過綜合素質評估,陳躍平進入了最後的8人名單。這時,等待他們的,是140米的深海之旅。

危險不亞於飛行員

  2001年6月3日,東救332船載陳躍平和他的戰友從南海某軍港出發,向東駛去。到達預定海區後,已經在船上14個大氣壓的加壓艙裏做了一段時間適應性訓練的陳躍平,和同組的另外三名戰友走進了與加壓艙對接好的潛水鐘。此時,潛水鐘內也保持14個大氣壓的壓力。332船吊載潛水鐘徐徐下沉,不知過了多久,潛水鐘靜止在了水下140米的深度。潛水鐘裏的四個人被分成兩組,每兩人一組。陳躍平和同組的戰友在另外一組戰友的幫助下,打開鐘底門,開啟供氣閥,調節壓力平衡,穿戴好巡潛裝具,準備下水。
  “第一次進入這麼深的海水,感覺挺興奮的。”不知過了多久,陳躍平和戰友順利地觸到了海底的泥沙。此時,他們距離海面166米。140米飽和,166米巡潛的全國潛水新紀錄誕生了!陳躍平和他的7名戰友共同完成了這次壯舉!
  在兩組隊員分別完成了兩次巡潛後,潛水鐘被徐徐吊起,並與船上的加壓艙對接。從潛水鐘回到加壓艙的陳躍平,已是筋疲力盡,“連脫掉潛水衣的勁兒都沒有了”。後來,陳躍平才知道,從進入加壓艙開始的短短24小時內,他們平均每個人的體重都減輕了5公斤。
  而此時,他們還不能加入慶祝的人群,等待他們的,是長達7天7夜的減壓生活。在那漫長的一周裏,陳躍平和戰友只能呆在狹小的減壓艙裏,吃的東西靠一個和外界相連的小視窗送進來。“新鮮的蘋果或者香蕉,一進來,馬上就成了熟的。你想想,高壓鍋的壓力才3個大氣壓!我們這兒,可是14個大氣壓啊!”  
  因為氣壓高,人的聲音會變得很細,幾乎聽不到。那段日子在陳躍平的記憶裏是無聲的7天,他們8個人只能靠打手勢和看對方的口型來交流。7天後,重見天日的陳躍平和他的隊友,每個人的鬍子都有一公分長,“像野人一樣”。
  陳躍平說,很多人都覺得飛行員是高危行業,其實,潛水員面臨的危險絲毫不亞於飛行員。“高空和深海,同樣是十幾個大氣壓的超強載荷,同樣在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同樣面臨自然界不可預知的巨大風險。”
  和其它部隊舉行聯合演習的時候,碰到潛艇上的戰友,陳躍平經常和他們開玩笑,“我說‘我們可是你們的保護神啊!’”可對方卻不領情,他們說:“我們才不願意見到你們呢!”說,陳躍平哈哈大笑起來,“其實,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真的被用上啊!”

任務多 有點“喘不過氣”

  對於潛水員的作用,防救船大隊的大隊長董炎最瞭解,他說,“潛水員對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太重要了”。潛艇兵出身的董炎,十幾年裏把青島潛艇學院、廣州艦艇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南京海軍指揮學院等中國海軍的院校讀了個遍,一路從艦上的航海長當到現在的大隊長。
  手下管上千號人和好幾條艦,董炎知道自己身上擔子的分量。這個職業海軍軍官,時刻在思考自己帶領的這支隊伍和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之間的聯繫。
  “我們是一個半環島的國家,海洋對我們太重要了。從國家的角度來講,要開發海洋資源就要對海洋進行科學考察、勘察。對這些活動,我們大隊就要為他們提供水下安全的保障。萬一水下出了問題,很多時候就要靠我們的潛水員下去解決。”說這些的時候,他一臉嚴肅。
  “另外,對我們這個70%原油依靠進口的國家來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上運輸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這支隊伍要為海上交通線、海上要道、重要的海峽提供水下安全保障。有沉船堵塞航道,我們要去做水下清障、水下爆破。萬一出現了海上事故,有船擱淺了,我們也要去協助地方機關排除故障。”近幾年,隨國家經濟的發展,這類任務也在大量增加,讓董炎覺得有點“喘不過氣來”。
  這些還只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作為軍人,潛水員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是援潛救生和反水雷。“潛艇一旦在水下出現意外,就需要我們潛水員下去救生。如果在戰時,敵方在我們的海灣裏布設了水雷,雖然有掃雷艦,有時也必須要靠潛水員去人工排除。”而這兩項任務,全部是世界性的難題。
  去年5月,受澳洲海軍的邀請,董炎作為海軍惟一一個基層代表,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太平洋海上援救潛艇演習協調會”。在新加坡的幾天,董炎“真是開了眼界”。“通過那幾天的接觸,我們對其它國家在援潛救生方面的發展現狀、裝備水準都有了些瞭解。我們對自己的水準也認識得更清楚了。”



當潛水員是件非常危險的工作。

2007年5月12日,韓國籍貨輪“金玫瑰”在渤海海域沉沒,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組織潛水員搜救。

事故搜救、水下證據采集也是海軍潛水兵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