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湖湘福地 桃花源裏好風光
( 2013-01-25 )



■常德創辦桃花源旅遊節,並與旅遊勝地張家界、懷化、邵陽等五市州共同簽署《大湘西旅遊協議書》,聯手建設無障礙旅遊區。圖為遊客在常德桃花源景區遊覽。新華社

常德,古稱“武陵”,是湖南第三大經濟市,位於該省西北部,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交匯處,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常德歷史文化悠久,文明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城始建於戰國時代,距今已2300多年,歷來人文鼎盛,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一篇《桃花源記》,讓這裏擁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譽,常德因此有了“桃花源裏的城市”之稱。

      常德位於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武陵山下,有“黔川咽喉、雲貴門戶”之稱,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常德市東據西洞庭湖,西倚湘江沅水,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南抵資水流域。常德市最北端在石門縣壺瓶山鎮桐木山村,最南端在桃源縣西安鎮薛家沖村,最西端在國營東山峰,最東端在漢壽縣百祿橋鄉煙包山園藝。
      常德山水風光秀美。屬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山區、丘陵區、平原區、湖區地貌俱備,生態環境優良,湖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繁多。中國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桃花源、千年佛教聖地夾山寺、湖南屋脊壺瓶山、常德市柳葉湖、省級風景名勝區嘉山、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中國常德詩牆”等景區景點享譽中外。另外,常德市漢壽縣的清水湖湖畔也成為常德又一大景點,該市還與世界著名風景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緊鄰。
      桃花源景區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奇文《桃花源記》所描述的避秦絕境遺址,後人所稱“世外桃源”真跡,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遊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成為中國歷史滄桑、文化變故的產物,是世界隱逸文化的見證,可以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層面,閃爍着人類文明的光芒。
      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廢於明清。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四大道教聖地之一,與峨眉、武當、南岳齊名,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譽,融合儺、道、佛、儒等多種文化。千百年來,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57.5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8.12平方公里,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個景區近百個景點。同時,還有百里沅江風景線,戰國采菱城遺址、星德山、仙姑洞、熱市溫泉、宋教仁故居、翦伯贊故居等景觀。桃花源被公認為一生非遊不可的中國八個人文景觀之一。
      來到市區,另一番景色亦讓人眼前一亮。色彩鮮艷的自行車已成為常德市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自去年下半年試運營以來,常德市公共自行車33個站點的運營情況良好。鑒於廣大市民更為便利的出行需求,二期工程計劃再投入1000輛自行車,新增30個服務站點。每天早上6時30分,51歲的邱付雲便開始在常德市財政局旁的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網點忙碌開來。“周末騎自行車的市民比工作日多很多,上午遇上天氣好,每3分鐘就有一個人來租車。下午還車時,站點的停車棚也經常爆滿。”
      據悉,常德投放的自行車使用量已逾10萬人次,平均每天借換4000輛次,每輛車的借換率達4.3次/天。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全線正常運行後,可分擔公交出行率達10%以上,減少碳排放量近2000噸,亦能減輕城市擁堵現象。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已使常德成為一座生態環境良好,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化旅遊城市。

      抗戰時期 物資集結中心
      湘西北重鎮常德,抗戰時期是湘鄂川貴物資集結中心,亦是當時陪都重慶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裏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同時掠奪戰略物資,動搖重慶國民黨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蓄謀進攻常德。
      11月1日夜,日軍從沙市到石首一線西渡長江,攻擊守軍第6戰區第10集團軍5個師的正面。11月24日,日軍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革命軍74軍第57師師長余程萬部展開激戰。日軍三萬多主力部隊由東、北兩門突入城內,雙方展開逐屋逐巷的戰鬥。57師堅守該城至12月3日。12月2日晚,57師堅守在已成火海的常德城師部指揮所“僅300公尺左右”的彈丸之地,士兵剩下300多人。余程萬向幾位上司發出“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第七四軍萬歲,中華民國萬歲”的最後一電文。口述電文完畢,余師長準備舉佩槍自裁,衛士見狀立即奪下槍枝,並苦苦勸阻。最後,余帶領104人突圍。3日,常德大西門失守,全城淪陷。
12月9日第9戰區歐震兵團由常德東西兩面擊破日軍,攻入城內。日軍開始退卻,國軍轉入追擊作戰。雙方的援軍抵達及戰鬥一直持續,日軍最後在12月20日撤退。此次會戰,日軍死傷25718人,斃傷和繳獲戰馬共1384匹,擊毀敵汽車75輛,擊沉、擊傷敵舟艇122艘。
      會戰最終因國軍的反攻勝利而結束,日軍的行動沒有達到其目的。增援的中國軍隊迫使日軍撤退和中方重新奪回該城。因為戰敗的憤怒,日軍在撤退時採取報復焚燒該城和屠殺平民。日軍還廣泛利用生物和化學武器,在超過36公里半徑的城市傳播鼠疫,前後有7643名中國人於1944年因這種污染而去世。

      “詩國長城” 詩書畫三絕
      常德詩牆位於常德市沅水防洪牆外側,是“三山三水”之沅江風光帶的主體景觀,佔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
      常德建城兩千多年,素稱文物之鄉。常德詩牆的修建是源於該市政協委員伍順生的創意。1991年,他提出利用整治護城防洪大堤的機會,把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藝術牆,市府很快採納了這個提議,以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投資1.08億元,歷時10年修建了這座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詩牆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
      詩牆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時代風采》、《千古絕唱》八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530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包括港澳台在內的1213名書法家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牆。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畫。各大篇章牆名和篇名,分別由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沈鵬、啟功、顏家龍、孫其峰、王學仲和蕭嫻、張仃、臧克家、方毅等題寫,曹禺、舒同、吳作人生前也分別作了“武陵風流”、“風景這邊獨好”等題簽。
      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着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絕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卷”、“明邦首創”、“中華一絕”;台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
      常德詩牆曾獲吉尼斯總部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並被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稱讚為“一大創造”。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看後稱讚常德詩牆不僅是常德的一大景觀,更是常德一絕。它的藝術特色概括起來有四點,一是縱橫豎貫三千年,橫跨五大洲的詩詞自先秦以來詩詞沒有斷代;二集當代中國書壇名家墨寶於一牆的書法;三是薈萃藝術特色鮮明的畫作;四是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鐫刻。
      詩牆上武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聳立,既是防洪閘口,又使古城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蘊,詩牆和公園顯得古香古色。徜徉在詩牆旁,常德豐富的荊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台灣詩人、學者余光中參觀常德詩牆,稱讚其為“詩國長城”。資料圖片

常德南禪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