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加拿大不趟馬里渾水
( 2013-01-18 )



      西非國家馬里內戰越演越烈,法國出兵干預。加拿大應法國奧朗德政府之請,派遣一架C-17大型軍用運輸機支援法軍,運送物資到馬里首都巴馬科。但聯邦總理哈珀明確表示,軍機只是短期支援法軍行動,我國不會派遣軍隊到馬里參戰。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即時網上民調顯示,51%的人認為加拿大過分介入,19%的人認為當局做得恰當,26%的人覺得當局做得還不夠。最大反對黨新民主黨黨領穆爾凱(Tom Mulcair)雖然支持當局派遣軍用運輸機,但認為任何進一步的行動必須由國會做決定。
      哈珀政府的表態顯示,加拿大朝野和民間對待馬里亂局的態度是謹慎得體的。2011年4月,加拿大曾派遣6架戰鬥轟炸機,140名空、地勤人員,一艘驅逐艦參加北約部分盟國對利比亞卡紮菲政權的軍事行動。當時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北約的美、英、法等老大哥帶頭對卡紮菲部隊展開空中打擊,加拿大適度參與說得過去。這次在馬里的軍事行動是法國單獨發起,連北約的旗號都沒有。雖然美、英、德表態支援,但僅提供有限的情報和後勤援助。加拿大和法國雖說因文化傳統淵源有較特殊的關係,不過事關國家利益,派一架軍用運輸機,對法國奧朗德政府來說,大面子上也算有交代了。
      說起這次馬里內戰,和加拿大還有點瓜葛。加拿大軍事刊物《團隊精神》雜誌(Esprit de Corps)編輯泰勒(Scott Taylor)指出,2008年12月,我國在聯合國工作的兩名外交官富勒(Robert Fowler)和格威(Louis Guay)在馬里鄰國尼日爾的首都尼亞美,被“伊斯蘭馬格裏布基地”組織的恐怖分子綁架。這個“基地”分支組織活躍在西非撒哈拉沙漠尼日爾、馬里、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邊境地區,把綁架外國人勒索贖金作為一大財源。
      隨後在2009年4月,加拿大花鉅款贖回了這兩名為聯合國工作的高級外交官。據歐洲媒體披露,“伊斯蘭馬格裏布基地”組織獲得的贖金超過500萬歐元(相當於700萬加元)。此外,根據恐怖分子提出的條件,馬里政府還不得不釋放了四名“基地”組織的重要指揮人員。因此,雖然哈珀政府堅稱,沒有直接向恐怖分子償付贖金,並堅不透露贖金的數額,但“基地”組織得以在馬里坐大,這類贖款可以說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基地”佔據馬里北部半壁河山,還得益於利比亞戰爭。正是包括加拿大在內的西方國家,2011年向烏合之眾的反卡紮菲部隊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而戰事結束後利比亞內部仍然一片混亂,導致很多武器流入馬里“基地”組織及其原教旨分離主義盟友手中。這次法軍和馬里北部分離叛亂武裝一交火,就發現對方裝備精良,嘗到苦頭。正由於上述兩點,一些人認為,我國和馬里的內亂並非全無關係。
      加拿大地廣人稀,國家雖然富裕,但總體實力和影響力,在國際上並不居前列。從歷史上看,加拿大從來不是自私的國家。我國子弟兵曾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維護世界和平浴血奮戰,英勇表現已經載入史冊。但俗話說有多大的頭,戴多大的帽。以我國的實力,二戰後至今長期參與世界各地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應當說勝任有余。但參加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如今加軍剛從阿富汗撤出不久,實在不宜再次輕易捲入海外戰爭。馬里是說法語的前殖民地,由利益攸關的法國出面擺平就行了,加拿大不必去趟渾水。

      石 夫

      本版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