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是胃病的高發期。由於胃靠近腹壁,如防護不當,很容易受“涼”,致胃酸分泌增加,引發胃痛。冬季人的胃口大增,加上聖誕、新年、春節幾大節日,飲食雜亂無規律,螃蟹、魚、蝦、蘋果、梨、紅棗、柿子胡吃、海吃,極易引發胃腸疾病,特別對年老體弱之人,腸胃功能減退,稍不慎就會觸動消化系統敏感的“神經”,出現反酸、腹脹、腹痛、腹瀉等症,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人,更容易舊病復發或加重。
胃功能正常與否對健康至關重要。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認識到這一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意思是只要胃口好,能消化,即使生病也易康復,反之,則病情加重。
中老年人養生之道的關鍵在於養胃,而冬季養胃的關鍵又在於養護胃陰。冬季天氣寒冷干燥,容易造成胃陰損傷,人過50歲後陰液會逐漸衰退,如果過食辛辣溫熱之品,或感受熱、燥邪氣,就會消耗胃陰,導致胃陰不足。中老年入冬天出現胃脘隱痛、口唇干燥、大便幹結、皸裂脫皮、口腔潰瘍等症狀,就提示有胃陰虛的存在。
出現胃陰虛不及時調理,日久就會傷及其他臟腑的功能,誘發多種疾病。胃陰虛及心,容易出現失眠多夢、眩暈健忘、脈細無力或結代等症狀;胃陰虛及腎,會出現低熱不退、腰膝酸軟、精神疲乏、聽力下降等症狀。胃陰虛及肝,易出現面赤、性急易躁、脅肋疼痛等症狀;胃陰虛及肺,可表現易感冒、咳嗽不已等症狀。
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如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養陰生津之品如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生甘草、蔗汁等,配用粳米、糯米、南棗、芝麻、胡桃等,可益精養陰,使胃陰順降。
調理脾胃是中醫的特長,中醫十分注重脾胃,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許多病都通過調脾胃後天來實現。中醫治胃實施辨證論治,不同病機的“胃病”,施以不同的藥方及治法。中醫針灸具有良性雙向調節作用,對調整胃腸功能,加強胃腸動力療效甚好,對胃痛、噯氣、泛酸、腹脹、腹瀉、便秘包括小兒厭食、偏食、積滯、疳積等均有很好療效。
胃病非常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在及時有效治療的同時,生活、飲食調養也很重要,且貴在堅持。飲食儘量定時定量,忌暴飲暴食及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食物,戒煙限酒。儘量避免使用對胃粘膜有刺激的藥物,如止痛藥及治療關節炎的水楊酸類藥和抗生素類藥,必需用時才用,且飯後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同時,注意胃部的保暖,儘量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保證良好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適度運動,對提高抗病能力及胃病的康復均非常重要。
周俊青主任中醫師
電話:778-868-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