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兵法的計名
( 2012-12-29 )





      兵法中的《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而成的智謀書。長期以來,很多人把《三十六計》的作者想當然的認為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其實《三十六計》的作者另有其人。
      《孫子兵法》的作者由於臨沂銀雀山漢墓的發現確定為兵聖孫武,《三十六計》作者由於歲月流逝,灰沒塵封,竟成謎團。在歷史長河中,只能看到作者的一點影子,《南齊書》卷二十六《王敬則傳》記載:
      是時上疾已篤,敬則倉卒東起,朝廷震懼。東宮侯在東宮,議欲叛,使人上屋望,見征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走。有告敬則者,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則傳》中,還增寫了如下按語:“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資治通鑒》第一百四十一卷也從《南史》。所謂避魏事,即前面提到的檀道濟北伐無功而返的事。這是說,《三十六計》作者竟然是檀道濟。
      王敬則說及“檀公三十六策”之時,是在齊明帝永泰元年(498),《南齊書》大約成書於梁天監十三年(514)至普通七年(526),兩者相距只有20年左右。上距檀道濟去世的436年,前者為62年,後者約80年左右。這樣看來,在宋、齊、梁時代,檀道濟的《三十六計》已廣為流傳。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屬濟寧)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生年不詳,卒於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出身軍旅世家,以軍事謀略著名。
      《三十六計》中的計名,大體有這樣幾種來源,一是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 “暗渡陳倉”。二是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三是古代書面語。如“李代桃僵”、“無中生有”。四是對古代實際戰例的概括。如“美人計”,“空城計”等。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所用成語。如“指桑槐”、“金蟬脫殼”等。
      《三十六計》中的個別計名,其用語有晚於檀道濟生活時代的。如“瞞天過海”用的是唐貞觀十七年(643)薛仁貴隨太宗征遼故事;“笑裏藏刀”用的是《舊唐書.李義府傳》中“義府笑中有刀”之語。也許現在流行的《三十六計》由後人修改,也許作者根本就不是檀道濟,或許檀道濟的《三十六計》與現行的《三十六計》根本不是一個版本,這些都有待專家考證。

      作者:余阿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