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那些年,我們炒股炒房的事兒
( 2012-12-29 )



在正式開篇之前,先講一個故事。在1870年,美國加州有一個牧場主,他聽說加州南部發現了一個大金礦,便立刻把牧場賣給了退役的薩特上校,自己打起背包去南方淘金了,但他一無所獲。而薩特上校買下牧場后,在牧場的小溪上建了一座水車磨坊。一天,上校的女兒從水道里捧起一些溼漉漉的沙子來到屋內,在場的一位客人發現流下的沙子里有許多閃閃發光的金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牧場主渴望的金子,其實就埋在他放棄的牧場的地底下。

      眾所周知,在經濟學中有一個關鍵概念叫“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所表述的是“稀缺和抉擇”之間的基本關系。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當你在選擇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也犧牲了你的另一個機會,這就是你所付出的成本,就象上述故事中的牧場主,他放棄牧場去淘金,結果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其實原本金子就在他身邊。
      事實上早在1848年,法國的古典自由主義理論家、政治經濟學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在他的散文“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你所見到的和沒見到的”的意思)中,就提出了“機會成本”這一經濟概念。這個概念在經濟學中,對如何確保稀缺資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啦,“機會成本”這個概念不僅局限於貨幣或金融領域,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選擇,因此我們付出的時間、愉悅的心情和任何其它利益,也都應當考慮在機會成本中。只要留意一下,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故事。 
      比如我周圍的留美同學朋友中,大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畢業的,找到工作穩定下來后,正趕上“點COM”熱,於是有些朋友便涌入炒股的浪潮中。我的朋友俞芳是網絡設計師,丈夫是銀行的業務員,夫婦倆有房有車,生活得輕松自在。然而,互聯網的瘋狂擾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媒體所渲染的人們一夜間致富的故事,令俞芳動了凡心,她也開始炒股票了。就像打麻將,初學者往往總能贏錢,她每筆交易少則賺進上百塊,多則賺個三、五百。
      俞芳的丈夫任職銀行金融分析師,初時挺警覺的,知道股票這樣東西不是那么好玩的,但太太的屢屢得手,使他漸漸喪失了原有的警惕。心想,几千塊能賺几百,要是投入几萬,不就能賺几千了嗎?要搏何不來大的。而他們沒多少現鈔,在北美是不興問朋友借錢的,於是就想起了自己的房產,遂去銀行抵押套現,將十多萬塊錢投入了股市。
      而另一個朋友老張因為有兩個孩子,考慮到孩子的教育,他畢業后首先想到買房子,像給銀行打工似的,每個月恭恭敬敬按時給銀行付按揭,不敢有任何怠懈,當然就沒有余錢炒股了。因此每次大家聚會聊天,老張只能聽俞芳夫婦興高釆烈大談炒股經:“看我們賺錢多快呀,再過几年就可以退休了”,弄得老張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到了九十年代末,几乎所有的金融機搆都分析出互聯網公司的股票有泡沫,一而再的說馬上就要破了。但那時的人可真倔啊,誰的勸告都不聽,大量的散戶涌進納斯達克,主要炒作QQQ股(納斯達克中一百家典型公司的指數,類似於“上證50”)。他們將納斯達克從2,500點一路推高到4,500點。而從2000年開始,很少有人再談股票泡沫,大概是“狼來了”叫過太多次,沒人信了。但納斯達克將超過道瓊斯的“叫囂”聲,是一浪高過一浪(當時道瓊斯指數已超過一萬點),不到一個月納斯達克果然沖上了5,000點!
      也就在那兩年,我也禁不起誘惑,拿出了2萬“閑錢”,投入了納斯達克,開始自然連連得手,不久2萬本錢就炒成了 10萬,和所有炒家一樣,真后悔當初投得太少,心想要是投入10萬的話,這會兒不就有50萬了嗎?眼看股市還在升,感覺這次不像有泡沫,於是又投入10萬,和俞芳夫婦想法一樣,企望着再翻兩番,就可以退休周游世界了。
      可就在全民興高釆烈之際,納斯達克突然下滑。剛開始誰都抱有僥幸心理,覺得只是短期的小幅調整,依然在所謂的“低位”不斷買進。在一派欣欣向榮中孕育的危險,往往是最易被人忽視和喪失警惕的。
      納斯達克從2000年3月創曆史峰值的5000多點,不斷地下跌至2400點上下,我們再聚會時,老張暗自慶幸沒有進入納斯達克,而我們几個“炒家”早已沒了股市高位時的得意,不敢再加碼了,只求着2400點是底部,能止跌回升,把虧損的錢找回來就知足了。而俞芳那時更像輸紅了眼兒的賭徒,待房產套現的錢也陷入了股市后,她把手伸向了信用卡公司,借的是高息,決定最后賭一把。
      最后,納斯達克跌到了1100點,下跌幅度超過80%。損失慘重的股民面對如此暴戾的市場,真是欲哭無淚。誰能想到納斯達克瘋狂過后的報復會來得如此慘烈。我前后投入的12萬本錢,從最高點20萬一路跌到7 萬,實際虧損5萬美金。幸虧我在2000點多點時逃了出來,是朋友中虧得最少的一個,周圍的朋友中虧10萬美金都是小意思,而俞芳則最慘,連房子被銀行收去,還欠下大筆信用卡債,最后不得不宣布破產,真可謂傾家蕩產。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方唱罷我登場。點COM熱潮剛過不久,美國房地產又開始火熱起來,利息是越降越低,房價是日漲夜漲。這回輪到老張眉開眼笑了:“瞧瞧吧,還是房子好,看得見摸得着,房價漲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他趁着低利息又向銀行借貸了,賣掉小房換了個大別墅,還開始學着“炒樓花”。
      那時有很多“炒樓花”的學習班,教炒房者如何以小博大,用金融杠杆來“一撬五”,甚至“一撬十”。老張用自住的大別墅抵押給銀行,獲得一大筆現金,先買下兩個公寓租了出去,以租金來維持每個月的房貸,接着又再把兩個公寓抵押給銀行,再貸出一筆錢,再買入兩套公寓。他以“借雞生蛋”的方法,不斷地如此這般,最后擁有10套公寓。看着自己的“財產”不斷增加,他越來越得意,每次聚會都興高釆烈。而我則越來越發現,那是几年前我們炒作點COM時的情景,唯一不同是炒作的工具變成了房子。
      我和几個曾經炒股的哥們兒一說,他們也紛紛響應,“是啊,老張和我們當年不是一樣嗎?做為哥們兒勸勸他見好就收吧。”老張跟當年的我們一樣,根本聽不進勸,還說“我和你們不一樣,你們是玩兒虛的,我這房子可是實打實的東西,而且房價是肯定不會跌的!”
      曾研究過美國房市的哥們兒立刻說,誰說房價不會跌,近100多年來,美國的房價起起伏伏好多次了。可老張立刻反駁說:“房價上下起伏很正常,我早就算過了,跌10%,甚至15%都無所謂,我的現金流很充裕,撐得住。”我那哥們又說了,“要是房價大跌25%呢?”只見老張臉色一黑,斬釘截鐵道:“美國房價絕不可能大跌!”
      話說到這份上就不能再爭了,再說就有擋別人財路的意思了。老張一定以為我們這些炒股慘敗的朋友,現在是“羨慕嫉妒恨”他了!只能祝福他好運了!
      很遺憾好景不長,2006年7月,美國房價突然下跌,老張起先毫不在意,覺得那是暫時的,可萬萬沒想到這房價一跌,竟然也和點COM下跌有着異曲同工之處,迄今已經回到了2002年的最低點。這几年每次見到老張,只感覺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絕對不能再提房價了……
      而與此同時,在2008年金融海嘯后,美國股市先是下跌,大家便紛紛逃離股市,大多都是在極低點割肉逃離的,都以為股市就好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再也不復返了。可誰又能料到,道瓊斯指數跌至7000多點反倒止住了,隨后一路回升到今年初的13000多點,距離曆史最高點也不遠了。而美國房價已下跌至2002年的最低位,還遠未止跌,依然跌跌不休,有可能會回到1998年,甚至1996年的價位,相比最高位將跌去50%。美國房市、股市的走勢,再次讓我們大家跌破眼鏡!
      結果和俞芳夫婦一樣,這一年來我們的聚會再也請不到老張了。
      寫到這兒,讀者從中應該領悟出一些道理了:首先,任何機會都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機會成本,在抓住某個機會的同時,往往會失去其他的機會;其次,凡事要持之以恆,不要這山望着那山高,盡量做到適可而止,進退有度,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