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釣魚台國宴尼克松軼事
( 2012-12-21 )



      1971年7月9日凌晨4時30分,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方式,開始了他僅有48小時的中國之行。當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這位美國秘使。
      此前,中國方面早有耳聞,基辛格不但是很難對付的談判高手,也是個口味極高的美食家。席間,面對周恩來的頻頻舉杯,基辛格多是面帶微笑,禮貌應酬,因為他不太喜歡吃中國菜。
      就在此刻,總廚師長王錫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廚房的灶台旁緊張地忙碌着。不料,他們精心準備的一道大軸好菜卻出現了意外。這道大軸菜是中國的傳統菜——鹽焗雞,做法是將大鹽粒炒熱,然後把肉雞燜在熱鹽中,通過鹽的熱量把雞燜熟。
      製作這道菜需要一定的時間,可這時宴會已經開始上菜了,但雞還沒有燜熟。緊要關頭,他們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就是先把未燜熟的雞從鹽中取出,然後再用高壓氣鍋將雞迅速蒸熟,這樣,雞中既有鹽香味又透着軟爛嫩香。但誰也沒想到這卻成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這道尚未命名的菜擺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來介紹完畢,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執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鍋的雞品嚐起來。宴罷,他執意要見燒製這道美味的中國廚師。他握着王錫田的手連聲說:“這將是我此次東方之行最美妙的記憶。”
      7個月後,基辛格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太平洋兩岸對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關係開始消融。
      中美破冰是世界矚目之舉,早在此前一年,中國方面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了。作為總理的周恩來對此更是高度重視。為保證訪問取得圓滿成功,周恩來親自召集有關部門開會,一再強調準備工作要做好做細,確保一切活動都萬無一失。中南海特供部負責食品採購。
      出於保密的需要,中南海特供部對外只能用門牌號碼“34號”來命名。每到國內國際重大活動之前,34號供應部幾乎都能最先知曉。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也不例外。為了充分準備宴會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原料,中南海特供部的員工們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當得知美國人喜歡吃海鮮時,有關方面便決定準備新鮮的黃海鮑魚以做備用。遼寧省長海縣獐子島人民公社的潛水隊接到任務後,冒着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進行採捕,從中挑選出精品運到北京。當尼克松聽說這些新鮮的鮑魚是采自黃海深處時,不禁為中國人的好客而感動。
      在歡迎尼克松的宴會上有一道“芙蓉竹蓀湯”,其中用的原料竹蓀產自四川長寧。當年,縣裏接到上級領導通知,緊急調集2斤長寧竹蓀。後來,當地領導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題為《竹蓀:從國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確信當時的竹蓀就是為尼克遜訪華的宴會準備的。竹蓀的鮮美可口引得尼克松總統連聲讚賞。基辛格也豎起拇指說:“這是你們中國的白珍珠。就連全世界最有權威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還沒來得及記載。”
      在歡迎宴會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鮮的蠶豆。但春播蠶豆一般七八月收穫,要在天寒地凍的一月份找到新鮮蠶豆是非常困難的。
      正值春節放假,浙江省平陽縣食品公司的大部分員工被臨時召了回來。最後在平陽縣錢倉鎮一帶找到了長勢良好的蠶豆地。據專家介紹,這就是在農業界被稱為“錢倉早”的蠶豆。
      由於當時蠶豆果實還比較小,於是工作組多次請當地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推算,預測在運輸當天,蠶豆可以長到多大。當得知運輸那天的蠶豆的豆肉已經可以入菜時,工作人員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彙報。就這樣,經多方努力,這批新鮮蠶豆終於趕在尼克松抵達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錢倉蠶豆準時上了國宴。

      文:俞佐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