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多管齊下 邵陽“民藝”復興
( 2012-12-07 )



■灘頭年畫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年銷量曾達700多萬張。鼎盛時整個灘頭鎮都在生產年畫。截至去年,該鎮只剩下一兩家還在執着守護着這一祖祖輩輩曾經賴以謀生的民間絕技。圖為灘頭鎮一戶民居的門上貼着一幅年畫。新華社

湖南邵陽(舊稱寶慶)建城於春秋時代,有2500多年歷史。從漢代開始,這裏一直為歷代郡、州、府、路、縣治所在地,既是中原通往大西南的門戶,又是湘中及湘西南的商品集散中心。邵陽文化底蘊深厚,如湖南祁劇、邵陽漁鼓、寶慶竹刻、灘頭年畫、邵陽石刻、剪紙等,歷經時代的流轉與陶冶,現在有一批人努力地想把這些湖湘文化的瑰寶傳承下去。

      “藝術是比較脆弱的”,祁劇傳承人、《岳飛》編導劉錫林說,祁劇起於明代,聲腔有高腔、彈腔、昆腔三種,歷史悠久,影響與流行範圍非常廣,更影響粵、閩等省不少劇種的發展,像是有名的《目連救母》,就被稱為“中國戲祖”,原本傳統劇碼有上千種,卻因先前的天災人禍、老藝人凋零,一度岌岌可危。
      祁劇用嗩吶和笛子伴奏,情緒激昂、氣勢磅礡,或以大鑼、鼓、鈸以加強氣氛,劉錫林說,這是非常適合雅俗共賞的,所以他現在搶救這些節目,整頓劇目,加以現代元素,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並學習,“這些不是能輕易拋棄的東西。”祁劇比京劇的歷史還早400年,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湖南省8個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只有祁劇佔據了永州、衡陽、郴州、邵陽、懷化、婁底等大半個湖南省的地盤。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足跡流布桂、粵、贛、閩、滇、黔諸省。
      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帶兵打仗,曾經帶着祁陽班子跟隨軍隊,把祁劇帶領着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間有“祁陽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劇盛極一時。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後曾經說過:“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種”。
      邵陽自古盛產楠竹,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明代開始竹器走向藝術化,清康熙年間,寶慶竹刻藝人發明翻簧製作工藝和竹簧雕刻技藝,是竹刻藝術的重大變革。然而也因雕刻技術難度高、產量低,1980年代末邵陽9個竹藝廠全部破產停業,造成當時2000多名竹刻藝人紛紛改行,只剩下十多位六、七十歲以上的老藝人在堅守,瀕臨失傳。
      為“搶救”寶慶竹刻藝術這項古老的藝術瑰寶,張宗凡自籌資金成立寶慶竹刻研究所,並在邵陽市特殊職業學校開辦了寶慶竹刻培訓基地。
      為了傳承、更給予當地年輕殘疾人士能有一輩子賴以謀生的技藝,邵陽殘疾學校讓聾啞、下肢殘疾者,若喜歡竹刻,15歲有力氣拿彫刻刀者,就請專家教導,從2007年開始,目前已經開辦到第4期,一次約10來位學生,在師父徒弟制下一手一手親自教導,目前已有不少令人驚艷的作品。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寶慶屬西高東低半山區半丘陵地貌,盛產楠竹,自古竹器製作業十分發達。竹簧雕刻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一經問世,即成為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競相收藏的珍品,並被宮廷定為貢品和外交禮品。曾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1950年,政務院特定8件寶慶翻簧竹刻工藝品,作為毛澤東出訪蘇聯向史達林祝壽的禮物。
      灘頭年畫一直恪守着“傳內不傳外”的祖訓,隆回灘頭的色紙、香粉紙、年畫並稱“灘頭三絕”,更是湖南唯一傳統木板手工印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在明末清初到達鼎盛後,工業化衝擊讓這些手作坊至今只剩兩家堅守,一家是高臘梅作坊,另一家是李咸陸的金玉美作坊。
      高臘梅的家是木造兩層小房,一樓是住宅,二樓則是工作室,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還不能一次太多人上樓。小心翼翼走上階梯,木頭不停發出咿歪的聲響,上了二樓,竟看到高高低低的竹竿,晾着花花綠綠的粉紙,這種畫是一次一印、一印一色,一色要好幾天的晾乾,相當費工。高臘梅有29個年畫版本,其中《老鼠娶親》,還被魯迅在《朝花夕拾》中盛讚“可愛極了”,所以很多人來到這裏,總是選擇帶一對色彩瑰麗、造型古樸卻又誇張的門神年畫回去,用行動來幫助這個即將失傳的民間工藝。

      改善交通 旅遊資源接軌串連
      邵陽位於湘中偏西南,物產豐饒、礦產眾多,更是一腳踏三省。據該市副市長周國利介紹說,這裏有世界自然遺產新寧崀山、隆回花瑤民俗風情,還有道教第69福地的武岡雲山,城步南山的大片草原宛如草的海洋,有“南方的呼倫貝爾草原”之稱,文物景觀來說,還有北塔、魏源故居、蔡鍔故居等。但過去因交通不便,輝煌過一段時間,現在發展相對滯後
      邵陽西邊與貴州、廣西這幾個旅遊大省相接,文化深厚,但因地勢而交通不便,近年來該市關注到“交通力”的重要性。目前邵陽有5條公路、3條鐵路,以及軍民兩用機場,周國利期待的是與貴陽的公路打通,700公里,就能與貴陽的旅游資源接軌。
      周國利說,各地區不能局限於自己玩自己的一套,而是在公路串連後,能夠營造更大範圍的旅遊材料,希望接下來旅行社也能統一管理,進行包套的推銷。
      周國利也希望能引進這種通盤管理的企業,他說,當地還有很多旅游資源還沒有成型為商品,潛力很大。
      崀山,邵陽最亮麗的招牌景點,從名字就可見其與眾不同,相傳是當年舜帝南巡,路過崀山,見此處山水奇異,賜字“崀”,感覺非常良好。而崀山的丹霞地貌也品冠全球,這種丹霞地貌是侏儸紀開始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目前正是“風華正茂”的中等侵蝕程度,若以完整的紅盆丹霞地貌計算,居全中國內地第一,是一座“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館”,更被地質專家們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流水侵蝕下,高低錯落的丹霞峰叢與縱橫的溝穀交替排列,型態多樣的石峰、石柱,各有巧妙,在雨後雲霧繚繞時,可見八角寨最有名的“鯨魚鬧海”,圓潤的奇峰異石在浮雲間飄渺,時而露出頭尾,恰似千萬條鯨魚在海中嬉戲。

      “睜眼看世界” 魏源著文醒世
      魏源(1794-1894)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思想家。魏源故里現屬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故居為清乾隆初年修造,佔地面積1710平方米,建築面積756平方米,為典型的清代湘西南木瓦結構民居。魏源一生著述頗豐,共有著作47種,六百多卷,七百多萬字。其中的《海國圖志》,是應林則除的要求而成就的一部主要著作。1841年,林則徐被流放,魏源於途中與其相晤,林則徐出示有關資料,囑其著文醒世,用以喚醒統治階級,警策國人,富國強兵,魏源欣然而允。從此嘔心瀝血,歷時十二載,著述100卷。以“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觀點而著名,他的這些思想觀點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舉義旗反復辟 蔡鍔英年早逝
      蔡鍔(1882-1916),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響應辛亥革命,最先舉義旗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蔡鍔故居位於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原名蔣河橋鄉)蔡鍔村。故居可以分成兩部分,主要部分是故居和陳列館,佔地面積約4畝,其中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故居坐南朝北,東側坐東朝西建有兩層樓的陳列館,故居和陳列館後面有片茂密的小樹林。故居系土磚平房,正面3開間,東面一偏房為廚房。原房於1950年倒塌,後辟為橘園。1991年當地按原貌進行了修復。

      農家走出 學者外交家
      蔣廷黻(1895—1965)﹐史學家,外交家,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今邵陽市大祥區)一個中等農家。1912年蔣廷黻赴美留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同年,蔣廷黻回國擔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1929年,轉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1935年出任國民黨行政院政務處長,1936至1938年奉派駐蘇俄大使;1944年出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代表及國民黨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署長;1947年任國民黨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61年冬任國民黨駐美大使。



■竹簧雕刻技藝在邵陽仍流傳至今。

■ 圖為崀山風景區八角寨風光。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