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種地的農民經常往返中俄兩國,過着候鳥般的生活。圖為赴俄羅斯務工的農民工在滿洲里邊檢站排隊辦理出境手續。 新華社
在大量農村人口湧向沿海城市打工的同時,一部分中國農民卻開始北上俄羅斯“種地撈金”。由於俄羅斯地廣人稀,大量肥沃土地閒置,黑龍江的綏芬河、黑河、同江、鶴崗、伊春等口岸城市每年都有大批的農民過境,遠赴俄羅斯當起了家庭農場主,可年均賺到40萬元(人民幣,下同)。
張洪斌在俄羅斯猶太州列寧區種植的大豆面積“蹦了一個高”。2011年還是200公頃,2012年躥升到了300公頃。每每有人問到他這幾年在俄羅斯種地,到底賺了多少錢,他總是笑而不言。有人算了一筆賬,張洪斌的家庭農場,每年平均能賺到40萬元以上。
主要種大豆玉米
《經濟觀察報》消息,在俄羅斯的其他家庭農場主,數着張洪斌家不斷添置的耕種設備,很是羡慕:2005年剛到俄羅斯時,張洪斌只有一台小型拖拉機,還是跟別人合伙使用的;第二年,張洪斌買下這台拖拉機;第三年他的農場又添置了一台收割機,每天能承擔20公頃大豆收割任務。2011年年初,張洪斌又購置了一台大馬力拖拉機。這些機械設備投入至少有150萬元。
54歲的張洪斌是黑龍江墾區寶泉嶺管局下屬二九零農場的職工。幾年前,他所在的農場土地就已經很缺乏,按人頭分下來的耕地,平均每人只有1公頃。張洪斌想擴大種植規模,卻無地可種,而且每畝1000多元的土地租金也讓他感覺很吃力。
張洪斌決定邁出新的一步。他和妻子商量,“別跟大家搶地種了。干脆出去種吧。到俄羅斯種種地看看情形”。
於是張洪斌和妻子到寶泉嶺農墾遠東農業開發公司租地,在俄羅斯成立了家庭農場。夫妻倆當起了農場主。加上從中國帶過去的雇工,張鴻斌的農場一共5個人,主要種植大豆。
目前赴俄的遠東公司家庭農場,主要種植大豆和玉米。俄羅斯更多鼓勵種植玉米,而對於大豆比較淡漠。當地食用葵花籽油而不是豆油。但是由於玉米沒有烘干設備很難保存,所以更多種植戶選擇種植大豆,種植佔比90%,玉米則佔10%。
帶張洪斌到俄羅斯墾荒的總負責人、遠東農業開發公司的總經理陳勇說,按照家庭農場主的要求,2013年遠東公司耕地面積將擴大1000公頃,達到總計6128公頃。而2004年他們剛到時,只有1400公頃土地。
在俄羅斯米哈伊爾洛夫卡地區種地兩年的另一個家庭農場負責人孫茂玲,則打算把2013年的土地種植面積擴大到1500公頃,目前她的耕種面積是800公頃。孫茂玲是與別人合伙,向東寧華信集團承租的土地。幾年前,東寧華信集團與北大荒集團牡丹江農墾局合作設立俄羅斯“新友誼農場”,目前有200個下屬家庭農場。
租金低廉
俄羅斯的閒置土地多、土地質量好,但土地租金卻很低。在俄羅斯,即使租種很好的地塊,土地租金也僅相當於北大荒農場地租的四分之一。
據陳勇透露,俄羅斯土地租金在每公頃1000至2600盧布(合人民幣200至500多元)之間。如果一塊地俄羅斯本地農場主和中國農民都想要,就會通過招標競拍方式解決。招標會把土地租金抬高,最高時抬到每公頃2600盧布(合人民幣500多元),但跟中國相比還是很低。俄羅斯政府對耕種面積也沒有太多限制。
東寧華信集團目前在俄羅斯的農業開發規模是中國墾荒者中最大的。他們在對俄農業方面,有個快速擴張計劃。目前在俄的耕地面積是60萬畝,未來三年的目標是300萬畝。
兩年前,張英山從牡丹江市經濟合作促進局被派到了東寧華信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負責項目對外合作、項目申報等。東寧縣對俄農業,佔黑龍江省對俄農業總量的半壁江山。目前東寧華信集團在俄大小家庭農場有200多個。華信2012年去俄羅斯從事農業開發的有400人,在俄當地招用人員200人。 下轉頁56
種植蔬菜 賣給俄羅斯人
中國人在俄羅斯不光種植糧食,也種植蔬菜。黑龍江農民趙永山2007年開始到俄羅斯種地。他受雇於一家農場幫別人種蔬菜,“那裏到處是黑土地、農場、大棚,地特別大,就是人很少”。趙永山按照傳統方式種菜,豐收後這些蔬菜會賣給俄羅斯人。
綜合媒體消息,40多歲的劉淑蘭是私營企業軒轅集團俄羅斯公司的總經理,她的公司在俄遠東納霍德卡擁有一億多元的資產。由於這裏靠近海邊,當地居民全靠吃魚過日子,中國員工在這裏吃魚都吃膩了。後來他們發現這裏的土地荒地很多,但人口稀少,沒人種菜。為解決公司員工吃菜難的問題,他們就自己開墾荒地,種植蔬菜。劉淑蘭的員工每年在這裏種8萬平方米的蔬菜。俄羅斯人種地是種一年,空養一年,讓土地吸收養分。但軒轅集團在這裏每年都種,不用施什麼肥土壤就很肥沃,主要種植甘蘭、大頭菜、胡蘿蔔、紅甜菜。在這個公司種地的都是中國人,約有30多人。俄遠東的蔬菜價格比中國高出三到五倍,在冬天的時候甚至達到十倍。
軒轅集團在遠東還養了近千頭豬。他們養的豬都是從附近村子裏借的豬種,產仔後再慢慢養大。俄羅斯的飼料很便宜。軒轅集團還在俄羅斯開了幾家飯店,一些剩飯剩菜就用來餵豬。在當地養豬的人也全部是中國人。
俄遠東濱海邊疆區的大型飼養場不多,因此豬肉價格貴得很。軒轅集團在這裏賣的生豬是每公斤50盧布,相當於人民幣17元;如果是好的鮮豬肉,每公斤能賣到120到140盧布,相當於40多元人民幣。據軒轅集團員工稱,遠東地區夏季的肉好賣,因為當地俄羅斯人夏季喜歡去別墅休假,休假時就吃烤肉。
遭遇勞動力壁壘
俄羅斯近年減少了中國勞務名額,去俄羅斯種地的農民也在擔心政策的變化。遠東農業開發公司向俄羅斯政府申請的2013年出境的165個勞務名額,只批准了一半,只有75人准許過境。
《經濟觀察報》消息,俄方根據中國企業納稅、經營好中差等指標等級,評出一類公司,給予申報數額的一半過境名額,第二類公司減去三分之二的名額,第三類欠稅違規的則不給名額。而名額總量,則是按照俄羅斯分配的名額分解的。
遠東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陳勇說,到俄羅斯種地有瓶頸,勞務輸出就是很大問題。想去種地,要獲得勞務名額才行。遠東地區的開發,不僅僅面向中國,目前也在分給韓國、新加坡、越南、朝鮮等國的墾荒者。
2012年1月,俄羅斯向多個鄰國提出投資方案,計劃吸引東南亞投資者在遠東地區發展農業。俄政府計劃總共向投資者提供100萬公頃土地。
這使得農場主張洪斌不安,他開始擔心在俄羅斯租種土地這件事長久不了。每次見到陳勇,張洪斌總要問一句,“咱們在俄羅斯開發耕地沒什麼變化吧,還能幹幾年吧,可別一下子黃了啊,黃了可咋整呢”。
陳勇感覺很為難,當地人口稀少,合適的勞動力很難招募到。他開始籌劃從烏茲別克斯坦招聘工人,他們到俄羅斯工作不用簽證,這些工人在本國的收入又相對較低,如果跟他們簽訂長期合同,可以長期聘用。陳勇初步打算引進40多人。
陳勇說,在海外經營公司一定要規範、合法經營,按時納稅,不能想着佔小便宜,要保證運作正常,才不會出現公司解體、樹倒猢猻散的情形。這就是對種植戶最好的保護方式。遠東公司2011年給當地繳納稅收541萬盧布(合人民幣100萬元左右)。
另外,種植回運也是一大難題。相比黑龍江的大豆價格,家庭農場在俄羅斯種植的大豆如果回運,成本賬和盈利總賬包括俄方大豆市場價格加上海關出口通關成本。除了關稅成本,寶泉嶺母公司接貨後,轉售給大醬廠等加工企業還要交增值稅。成本壓力不小。
陳勇說,2012年收成不錯,原來預算每公頃產出1.48噸大豆,正好盈虧平衡點。現在產量是每公頃1.8至1.9噸,就有了利潤空間。加上2012年大豆售價提升,收入會提高,雖然汽油、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也在增長,但收入指數預計高於成本指數。
亟需進口政策支持
對於赴俄羅斯種地,東寧華信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英山說,中國政府提倡“走出去,拿回來”。現在走是走出去了,國家政策上是支持的,但拿回來就難了,目前政策還不配套。
《經濟觀察報》消息,張英山說:“比如大豆運回中國還要收進口關稅,要有許可證、要配額限制,這些都還沒放開。通過農業合作的形勢在俄自產的糧食回運是應該有特殊政策的,應該列入資源類進口。此外,在中國國內種地,農機種子都有補助,但出國農業就沒有國家補貼。”
據遠東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陳勇回憶,最初發起對俄農業是在2004年俄羅斯的一次經貿洽談會上。當時在中國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黑龍江農墾總局簽下來一筆在俄土地種植合同,由農場具體執行。
“遠東公司剛到俄羅斯,只有一個120平米的民房,當時只掛了一塊小牌子,成立了寶泉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金融海嘯時,遠東公司投資30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60萬元),買下了一個當地破產公司的院落,包括1萬平方米的土地,9000平米的倉庫,還有辦公設備和廠區等。迄今為止,公司已經累計投入700多萬元人民幣。都是靠自己積累投入的。”陳勇說。
黑龍江省商務局和黑龍江省農委對對俄農業示範園區有一定支持,已有的政策包括中小企業境外市場開拓資金、出國勞務人員境外保險費用補貼、域外農業以獎代酬資金等。
黑龍江省農委外經處處長姜懷連說,除了以獎代酬鼓勵政策之外,還有幫助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尋找合作伙伴。在糧食返銷時,還幫助農戶與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進行協調。
但在陳勇看來,比較給力的支持措施是給予境外開發示範園區的“以獎代酬”資金。遠東公司已經連續四年獲得這個支持,每年獎勵不同,最多時獲得40萬元。他們用這些資金,建起了示範基地,進行育種試驗。
陳勇很希望中國從三個角度支持。一是鼓勵人走出去,勞務簽證批准後,給予一定的貸款或補貼。二是固定資產方面,機械從中國國內購買,發到俄羅斯,通關成本太高。在中國國內種地的農民購買一台價值26萬元的收割機,中國政府會補貼5萬元。但農場職工在中國購買同樣的機器再運到海外,不但沒有補貼,反而要多花20萬元的通關費用。三是希望仲介部門搞些對口培訓,因為出國務農人員素質相對較低。
非洲也有中國農民
中國農民不僅把地種到了俄羅斯,在非洲也有他們的身影。在蘇丹種田的李躍是山東人,到蘇丹之前,是個普通的農民,家中的土地很少,勞動力卻很富余。李躍從一個朋友那裏得知,到海外種地也是一個機遇,於是他聯繫了中非相關的機構,跟隨一個考察團赴非洲考察之後,毅然把地種到了蘇丹。
《北京科技報》消息,李躍租種的500畝地對於廣袤的非洲平原來說微乎其微。蘇丹耕地面積16億畝,但人口只有6千萬。這個數字有多驚人,對比一下中國的數據就可見一斑:中國13億人,可耕地面積僅18億畝左右,而且還在不停地減少。
李躍的地主要種植蔬菜和養殖。李躍稱,像他一樣在非洲種地的中國農民現在為數不少。除了種植綠葉蔬菜,飼養家禽外,在非洲栽培蘑菇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項目,有人因為種蘑菇而在當地擁有了自己的農場,前景非常不錯。但總體來說,這些農場的規模無一例外都很小,多則500畝,少則100畝至200畝,缺乏大規模的系統投入。
曾在蘇丹開農場的河北農民曲昌表示,蘇丹當地人很淳樸,他們接受培訓後會成為很出色的工人,把從中國人那裏學到的技術普及到各自的家鄉。而由於當地糧食產量的提升能增加市場供應量,從而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許多非洲國家對於中國租種土地的態度十分熱烈,基本上在政策和手續上一路綠燈。
在海外種出來的糧食和其他作物,也基本就地消化,不會大量運往中國。李躍透露:“我種出來的綠葉蔬菜,主要供應在蘇丹境內的中方人員,當地人很少吃,因為他們更習慣吃土豆、胡蘿蔔和洋蔥。而我養出來的肉雞卻非常好賣,就算一時賣不了,做成凍雞,也照樣受歡迎。”
到蒙古種油菜出口中國
由於非洲地理上太遙遠,相比之下,中國人更喜歡到周邊的俄羅斯、蒙古等國從事農業生產。早在10年前,中國人就到蒙古從事種植業,種的最多的是油菜。
綜合媒體消息,小王是內蒙古一家公司的技術員,他所在的公司2007年之前就到蒙古包地種起了油菜。小王介紹,他們公司在色楞格省承包了約2萬畝農田種植油菜,目前已經經營了五六年時間,經濟效益還不錯。蒙古的油菜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是純天然的綠色作物,因此銷路非常好。
小王還介紹,蒙古的油菜籽還具有免關稅、免配額出口到歐盟市場的優惠條件。小王說,秋天收穫的油菜籽會直接出口中國,用於加工食用植物油、化工產品、牲畜飼料等。
此外,中國的農機合作社也把業務擴展到蒙古。早在幾年前,河南沁陽市安樂農機合作社的九位農民帶着三台收割機到蒙古達爾汗烏拉省進行跨國作業,僅一個多月時間就賺了約10萬元人民幣。
產糧大省黑龍江近年的人均耕地減少,不少人萌生了去海外種地的念頭。圖為黑龍江墾區一台割曬機將收穫完畢的水稻裝車。 新華社
一位在俄羅斯種地的農民站在自己的農場旁。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