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ISA數學成績排名榜,亞洲學生的數學成績明顯較佳。圖為台灣一個教師在講解數學基礎知識。網上圖片
根據國際機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2009年國際學生評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卑詩省15歲學生的數學成績,比2003年下降15分,除落後於魁省、亞省及安省外,更低於加拿大全國平均分(見表)。
導致本省中學生數學水平下降的原因,有學者指在2004年本省第12班數學省考從強制性變為非強制性後,成績已呈下滑,有人認為要提高數學水平,除恢復數學省考,還可以提高學生基礎計算能力和加強教師專業知識。
看到孩子成績表上八九十分的數學成績時,很多家長都會沾沾自喜,但有20多年中加教學經驗的沈乾若則提醒家長,孩子數學科取得好成績,很可能不是反映他的能力,而是整體成績在下降。
混淆乘除算法
曾多年為本地中學生補習數學的沈乾若指出,很多高年級學生還會混淆一些基礎概念。她舉例說:“像是已知距離和速度,求時間這樣的簡單計算,如果學生背誦並理解了‘速度x時間=距離’這一公式,就能完全靈活運用,從而知道,為了得到時間,應該是用距離除以速度。”她說,可是不少第9班的學生,在這裏卻以乘法代替除法,反映他們的概念並不清晰。
根據2009年PISA的評估,卑詩省15歲學生的數學得分為523分,遠低於第一名上海的600分,也低於加拿大平均分的527分(見附表)。相比於2003年,本省成績是538分,高於加拿大平均分的532分。另一個評估本國不同省份第8班學生的《泛加拿大評估計劃》(PCAP 2010),同樣顯示卑詩省學生的數學水平,落後於加國平均分。
大一微積分成績也倒退
卑詩大學(UBC)數學系教授布盧曼(George Bluman)在接受《星島日報》記者訪問時承認,卑詩中學生的數學水平確實在下降。他在選修微積分科的UBC大一學生調查中發現,在2005年,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微積分獲得A級,而在2009年,這數字已下降到五分之一。
“對12年級省考要求的降低無疑是加劇了這趨勢。”他在調查中還展示,2009年,即UBC沒有強制規定申請者遞交省考成績的第一年,參加數學省考的學生中,有42%的人在大一第一學期微積分獲得A級,不合格率僅為7%;那些沒有參加省考的,得A的比例則是28%,不合格率更是9%。
2011年,省府以“不是所有中學畢業生都選擇讀大學”為由,取消12級數學省考,但是布盧曼卻強調,在中學畢業前進行數學統一考試十分重要。他說:“省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學畢業前進行統一標準的考試,一方面是為大學招生提供可靠依據;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學生能夠積極完成中學的數學課程。”
師資備受質疑
布盧曼又說,如果沒有考試監督,那是否有好的教師尤其重要。曾5次到中國舉行講座的他說:“在中國,連小學教師都有學科之分。”他認為,本地有些教師可能沒有具備足夠的數學知識。
布盧曼指出,省府現在對教師資格的要求不足夠,“譬如,雖然鼓勵小學教師應具有兩個學期的大學數學知識,但是強制規定的只是一個學期,這個要求算是最低限度的。”至於在中學,布盧曼認為必須有符合資格的教師去教數學,至少應該要求他們選修6門高級本科數學課程(Senior Undergraduate Senior Maths Courses)。
學者:推算需想像力
有華裔數學學者表示,很多人對數學學習存在誤區。他建議教師在教授數學時,應向學生展示數學的美感和多樣性;沈乾若則認為,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基礎數學能力,尤其是計算能力,背誦和記憶也是不可少的。
UBC數學系教授梁福順(Fok-Shuen Leung,譯音)在接受《喬治亞海峽報》(Georgia Straight)訪問時表示:“一般人把數學只看成使用工具,而不是像課程來學習。數學需要想像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解答一道數學題,就像是閱讀一個故事一樣。”
梁福順今年獲得UBC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拉姆科技教學獎。他認為,教師若是能把不同的算式展現給學生,也能培養學生不斷詢問為什麼需要不止一種的推算過程。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西門菲沙大學(SFU)數學博士的沈乾若說:“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一定要把關,尤其是對計算能力的培養。不要讓孩子太過依賴計算器。”她建議,像是九九乘數表這類簡單方程式,家長要鼓勵孩子背誦。
為幫助本地家長瞭解本省教育制度及解答家長的疑問,沈乾若和多位中學生補習教師在今年年中,成立了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定期邀請專家舉行講座,並出版像《遏止卑詩省教育質量下降,恢復12年級省試乃當務之急》的中文刊物。
*參與評核是該地區部分學生,平均分只是估值 資料來源:加拿大統計局
*2010年第8班學生 資料來源:2010PCAP泛加拿大數學、科學及閱讀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