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濱海開發 津門舊貌換新顏
( 2012-11-30 )



坐落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佔地1平方公里,包括門戶區動漫大廈、研發孵化區、智能衍生品區、大學教育區、創意編劇策劃區及配套公寓。運行一年半以來,園區內註冊的動漫及上下游相關企業已超300家。新華社

天津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地處華北平原,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紀錄的城市。經歷600余 年,特別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相容的獨特城市風貌。隨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推進,天津再次躋身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之列。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早在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多國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採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中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但在1949年後的二十多年間,天津市沒有一項國家重點投資項目,加之唐山大地震的影響和中央政策向東南沿海傾斜,天津逐漸失去在中國經濟的領軍位置。
      2006年3月,國務院將天津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生態城市”,並將“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十一五規劃和國家戰略。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代,增速連續多年位於全國領先位置,天津已經形成了“雙城雙港”的城市形態。
      天津市濱海新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國家級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駐人口243萬。該新區擁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設施。憑着得天獨厚的資源,濱海新區已成為先進製造業產業區、濱海旅遊區等著名的功能區。現在,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
      對於生活在濱海新區的人來說,正好趕上天津作為中國首批“低碳”生活的試點。到2015年,該市將基本建成以天津西站、天津站、於家堡站、濱海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市民無論從哪一個角落出發,去往任何地方,都將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公交等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真正體驗到“零換乘”的快速便捷。如今,這種“低碳”出行的方式已經在濱海新區試水,並悄然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
      走出輕軌站,伸手刷一下城市卡,即可借走一輛自行車,“最後一公里”輕鬆解決。從開張時每月100人次的使用率,到現在每天2500人次的使用率,濱海新區作為天津市唯一設立公共自行車站點的城區,3年來已經形成5萬長期使用人群。騎行“最後一公里”已成為濱海人全新的低碳、健康生活方式。
      日前上午8時30分,居民張彥榮走出市民廣場輕軌站,來到距離出站口不到10公尺遠的公共自行車存放點,刷卡、取車、上路,很快就騎到位於開發區三大街的工作單位門前。將車停放在離單位不遠的另一個公共自行車存放點,一看錶才8時40分。這名年輕律師,家住在天津市區,他每天都感受着“輕軌+騎車”的快節奏生活,卻絲毫不顯窘迫。“自從有了公共自行車,感覺上班特別方便,不僅鍛練身體、綠色環保,借車第一個小時還免費,省了不少錢。” 張彥榮算了筆賬,如沒公共自行車,他就不得不打車,遇上堵車還有可能遲到,公共自行車每天給他省了20元人民幣的交通費。“如果從市裏開車到新區上班,油費、過路費就更高了。”
      起初,由於濱海新區公共自行車在全市尚屬首例,借車不還、給車上鎖等“車霸”現象時有發生。公共自行車項目主管倪國強說:“我們免費為市民發放了數萬張使用須知,定時給車輛檢修,設定了用車押金和超時收費程式,並與公安機關合作建立流浪車監控系統,總算讓公共自行車的管理逐步趨於合理。目前已形成5萬固定使用人群,自行車保養情況基本良好。”

      膠皮三輪四輪電 潮流跟着車輪轉
      以前,“人力車”是天津一景。這種用人拉的車,有兩個膠皮車輪,車身前有兩根長柄,柄端有橫木相連,主要用來載人。最初,天津話稱之為“東洋車”。京津地區有童謠唱道:“東洋車,好買賣,大爺拉着大奶奶。”
      因人力車的車輪外裹着充氣的橡膠皮帶,車軸有滾珠軸承,行進輕巧,天津人稱“膠皮”。1873年,天津第一輛“膠皮”亮相。這是大官僚盛宣懷在天津籌辦輪船招商局後,從國外引進的。
      天津的寓公、公館的太太,及演藝界女星都喜歡從車廠僱“包月車”,或自家養一輛洋車。車廠包月膠皮和私家自用膠皮都裝飾考究:車身和車把油漆一新,車座上有可張合的遮雨布棚,車座前有布簾擋風,車座底板處有腳踏銅鈴,車身兩側各有一盞電石燈。據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天津有車廠230處,膠皮6000多輛。
      到了上世紀30年代前後,三輪車逐漸取代了膠皮。三輪車在最早時,車廂在前面。到了1940年代初期,三輪車由前推式改為後拉式,就是車夫在前,乘客坐的車廂在後面。原先的膠皮包月車的車座前都裝有布幃遮掩。而三輪車卻是敞開的,便於乘客觀賞沿途風光。同時,坐車人外形畢露,頗引路人矚目。當年在天津大街小巷傳唱着一首流行歌曲,名曰《三輪車上的小姐》:“三輪車上的小姐真美麗,西服褲子短大衣。張開小嘴笑嘻嘻,兩隻眼睛叫人迷。”
      最初,天津人稱汽車為“四輪電”。不用人力,可自動行駛的房車,那是上流社會的象征,一般市民望不可即。房車在天津市和三輪車幾乎是同時興盛的。
      住在租界的寓公、富商,多購西洋房車自用,以之為顯示身份的標誌,當時天津租界有30來家車行,出租房車,按時計價。天津話命名外來的交通工具:“膠皮”、“三輪兒”和“四輪電”,都着眼於突出車的關鍵部位──車輪,而捨去中心詞“車”,這或許也是一種城市特色吧。

      霍元甲故里 尚武續傳奇
      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為紀念這位名震中外的武術大師,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西青區霍元甲故居紀念館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園兩部分組成。西屋霍元甲書房牆上高掛着孫中山為精武體育會的題詞:“尚武精神”。據報道,以“傳承精武文化,弘揚精武精神”為主題的第12屆世界精武武術文化交流大會日前在精武鎮舉行。500余名海內外武術運動員代表參加了武術、散打、舞龍、舞獅等角逐,進一步增進合作與交流。

      說學逗唱 曲藝興盛
      天津是諸多曲藝形式發源、興盛和發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時調、天津快板、京東大鼓、京韻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曲藝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劇、河北梆子、相聲、評劇、評書、單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興盛和發展的。相聲和京劇更是天津曲藝的重要代表。天津的相聲興始於清末民初。那時在天津老城城根開始有了專供藝人演出的兩塊“明地”。天津文學是“津味文學”和“衛派文學”的集合,在某一歷史階段曾間斷性地呈現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說”的出現。

楊柳青年畫 濃郁中國味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2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網上圖片

泥塑藝術是天津工藝三絕之一,享有盛名。圖為擺放在天津市鼓樓文化區內的銅雕作品《泥塑藝人》。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