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走出震災悲情 綿陽再飛揚
( 2012-11-23 )



“羌族是一個雲朵上的民族。”旨在扶持羌繡產業的走瑪娜澤羌鄉產業園集羌繡製作展示、商貿交易、觀光旅遊於一體,自開園至今,深受五洲賓朋的青睞。中新社

綿陽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四川省第二個人口過百萬的特大城市,是享譽世界的大詩人李白的故鄉,自古有蜀道明珠、富樂之鄉之美譽。2008年“512”特大地震,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綿陽成為受災最重地區,但在各界大力支持下,綿陽的重建取得階段性成果。該市已被國務院批准建成中國唯一科技城、成渝經濟區西北部的中心城市。

      綿陽自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設置涪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這裏是人文初祖黃帝的元妃、絲綢之母嫘祖的故鄉,中華民族建立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締造者、治水英雄大禹也誕生於此。綿陽古名涪城、綿州,歷來為郡、州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綿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向來是九寨溝旅遊必經之地。舉世震驚的汶川大地震,災情最慘重的北川也是位於此,一時成為新聞焦點。4年過去了,如今的綿陽重新站起,以豐富旅游資源展現笑顏。綿陽旅遊局長何翼宇說,綿陽旅遊路線多元,擁有羌族、白馬藏族等少數民族風情,是李白的故鄉,更是文昌文化發源地,也是追尋三國故事的好地方,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完整保留下來,成為認識大自然力量的教室。
      綿陽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國際旅遊環線和三國蜀道文化國際旅遊線上的主要節點。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國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馬藏族文化資源富集,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廟、翠雲廊、富樂山、越王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以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竇圌山、猿王洞、涪江六峽、小寨子溝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景區,以仙海湖、羅浮山溫泉為代表的休閒度假景區,以中物院科技展覽館、亞洲最大風洞群為代表的“兩彈一星”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有躍進路1958、芙蓉漢城、新北川“巴拿恰”為代表的特色街區。
      據悉,在“512”特大地震中,綿陽全市因災遇難21963人、失蹤7795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89億元。
      幾年來,綿陽加快災後重建。全市重建規劃項目7318個、總投資2266.3億元,目前99.9%開工、92.9%完工,完成投資92.3%。重建堅持民生優先,抓城鄉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和產業重建,50.7萬戶永久性農房重建和67.6萬戶農房維修加固全部完成,6.3萬戶城鎮住房重建全部開工、98.6%完工,751所學校重建全部開工、97.3%完工,381個醫療衛生重建專案全部開工、91.9%完工,882個工業重建專案99.5%開工、95.9%完工,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綿陽長期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生產和人才基地。境內有獨立科研院所4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在核子物理及其應用、空氣動力學、磁性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研究領域代表着中國一流水準,有着“西部矽穀”之美譽,轄區內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代表的國防科研院所18家,有兩院院士28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8.2萬人。以此為基礎,該市已確定加快構建軍工技術、民用技術、軍民結合三大產業板塊,積極探索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全面建成中國首批“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成市。

      白馬藏族 篝火邊演繹千年神話
      綿陽旅遊豐富多樣,各條線路風格不同,各具特色。在九寨溝-黃龍國際旅遊環線東線上,除了城區,還有富樂山、西山、仙海等景區。沿着九環東線,有李白故里-江油,有北川九皇山猿王洞景區,還有以中國醫藥文化為主題的養生休閒度假區-藥王穀,和號稱中國明代古建築典範的深山故宮報恩寺。
      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有的還保有傳統生活方式,在山間純樸的過日子。平武縣的白馬鄉,是白馬藏族居地,因語言服飾不同於大藏,又被稱為“白馬人”。白馬房舍依山而建,零星分布山間草地,敬奉山神並崇拜自然,至今仍以傳統方式製匝酒(玉米酒)及養蜂。
      熱情的白馬人會以舞蹈喜迎賓客,並在傳統餐席上,高歌向客人敬酒;尤其在節慶夜晚,身着傳統服裝的白馬人會聚在篝火四周跳舞歡唱,映着夜色,將千年神話拉至眼前,再將祝福送上天。
      頭戴小白帽、上頭插着白公雞羽毛,這可不是哪一位愛戴帽的英國貴族,而是居住在四川平武西北邊山間,一支被遺忘了的古老民族,他們叫做白馬藏族。
      白馬藏族並非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外的一支,有自己的語言、文化與獨特服飾,村寨分散在平武山區,大多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祥述加”是少數有民宿設施的村寨,讓遊客親近白馬藏族的文化,享受純樸的山居生活。
      村寨裏能講流利漢語的並不多,唐虹是少數,她說,相傳吐蕃國與唐朝軍隊打仗,吐蕃撤兵後,留下一批士兵,被稱作“藏族的兵”,用古藏語來講就是“白馬”。 不論男女,白馬藏族都戴上羊毛壓模的小白帽,周圍一圈荷葉邊,再插上白公雞羽毛,光是看羽毛數量,就知道此人年紀,年輕女生3 根羽毛,已婚少婦2根,老太太只插1根。
      女生身穿鑲花袍裙,胸前配戴魚骨牌,腰間圍繞古銅錢,一身打扮風情十足。唐虹說,白馬藏族不信仰藏傳佛教,崇拜白公雞,認為戴羽毛有護身效果,也崇拜山神、樹神、水神等大自然。
      離開白馬藏族村寨多開1小時的車,就能抵達“王朗國家自然保護區”感受森林浴,是中國首批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雖然看到野生大熊貓的機率極小,不過沿路欣賞原始森林,大口呼吸新鮮空氣,相當舒暢。
      330平方公里的王朗自然保護區,位於海拔2400至4980公尺的山區,是大陸最早以保護大熊貓及棲息地為主的4個保護區之一。目前區內雖只有兩條生態步道,但也因遊客較少,反而保存了更多自然風貌,山水景色,歎為觀止。

      三線建設 催生科技城
      1964年,美國、蘇聯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為此中共高層實行了規模空前的戰略轉移,確定了以國防工業向內地收縮為重點的三線建設,對沿海一線、中部二線採取停、縮、遷的方針,以多快好省地在大西南建立戰略大後方基地。
      綿陽地區地處內陸腹地,很符合三線建設的條件,被列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基地之一。當時綿陽、江油、平武、安縣、梓潼、遂寧、射洪、劍閣、青川、廣元等地都布局了一大批國防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一批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的冶金、機械、絕緣材料、航太航空、磁學化工國營骨幹企業以及科研單位陸續內遷綿陽地區。綿陽地委、行署特成立了“三線建設辦公室”,負責組織搬遷移民1萬多戶近5萬余人,各縣均新建了工礦貿易公司,專為三線建設服務後勤保障工作。1965年初,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綿陽、梓潼、安縣、平武等地布局了一大批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
      三線建設者在“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的艱苦條件下起步,在峽谷崇山中風餐露宿,托起一座深山“廠城”。大山深處形成廠城獨特的小社會風采,生活區與廠區嚴格分離,生活區的百貨商場、農貿市場、國有糧店等樣樣齊全,工人上班全是專車接送,爬山嶺,穿隧道,相互保密,都不知道對方上班的地址。一萬余名科研、工程技術人員築土牆,蓋草房,“干打壘”,在手搖電腦上,去實現“振國威,揚軍威”的遠大理想。
      1981年後,國際軍備競爭趨於緩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三線建設淡化退出歷史舞台。1983年9月,國防部長張愛萍根據中央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調整布局,專程到綿陽考察選址,將總部遷往綿陽,新建科學城。並指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建設要與綿陽地方經濟建設結合起來。這為探索出“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的軍民融合模式,為智慧綿陽添加了亮點。
      三線建設助推了綿陽成為中國西部工業明珠,為綿陽科技城的誕生打下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沒有當年的三線建設,就沒有今天的綿陽科技城。



綿陽市風光。網上圖片

平武縣牛飛村曾是個不為人知的小村莊,災後重建後,這裏變成了旅遊景點。圖為裝飾一新的羌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