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寫在曼港新橋通車之際
( 2012-11-23 )



      11月18日曼港新橋的東西雙向車道都已啟用,老橋則被關閉。雖然正式全面通車是12月1日,但作為耗資24億、卑詩門戶計劃的標誌性工程,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值得紀念。從之前的五車道升級到翻倍的十車道,而且改進了新橋前後三十多公里的道路,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大溫地區的交通阻塞情況,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曼港新橋作為一座坐落在交通樞紐上的收費橋,一直充滿了爭議。
      最大的爭議便是如此收費制度對菲沙河以南的居民而言是否公平。曼港新橋連同數年前建成的金穗橋,是卑詩省僅有的兩座收費橋,而且都是跨菲沙河的。可以想見,需要付出最多的是不得不“進城”的橋南居民們。但卑詩其他的大型基建項目的費用卻是由大家分攤,特別是即將開工的長青線,資金通過增加每升2分汽油稅募集。難怪有人呼籲要對大溫地區每座橋都收稅,這樣才體現公平,也能降低過橋的費用。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曼港新橋真的像廣告宣傳的那樣能消除交通瓶頸,那麼人們多付幾元可能還是值得的。但事實是否如此呢?對曼港新橋持反對態度的本拿比市長柯瑞根曾明言:新橋不會消除瓶頸,只會把它遷移到別的路段。的確,隨着大溫地區人口不斷增加,特別是素裏地區,人口自1996年以來增加了50%以上,已有46萬,成為大溫第二大城市。在這種情況下,道路擴建已是勢在必行。曼港新橋的建設不過是勉強跟上人口擴張的步伐而已,談不上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何況,於1964年竣工的老橋被替換後,菲沙河上還有一座建於1937年的老爺橋帕圖洛橋有待被替換,屆時又將在菲沙河上建造一座收費橋。帕圖洛橋雖然老朽,但也是過河的瓶頸,幾年前其木基曾遭無家可歸者的縱火破壞,以至於不得不關閉數周,結果導致大塞車。最近披露的調查報告表明,即使不建新橋,為了抗震改建,也有將帕圖洛橋徹底關閉的需要。可以想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曼港新橋無法消化由此而來的車流量。
      大橋收費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能否借此回收支出的問題。省政府早已將維護和收費外包給私企,且合同期長達數十年,後者是旱澇保收,因為合同中規定,如果過橋費收入不能達到合同中的預期,則由納稅人買單,填補不足的份額。拿金穗橋為例子,由於使用者少,每年的赤字都有數千萬,這必然會轉嫁到納稅人的負擔上。
      其實大溫地區的橋樑連同隧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都是收費的,但隨後都被一一取消,也算是巧合吧,政府宣佈的時候恰逢省選。而前省長金寶爾在取消五號公路收費時也恰逢省民對他引入的碳稅不滿。所以有關道路收費最後都可以歸結為政治問題,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如果哪個政黨將來為了菲沙河南的諸多選票而決定取消收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王 胡 

      本版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