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辦個准生證 蓋章四十個
( 2012-11-16 )



      蓋章、簽字40多個;接觸單位10多個;耗費時間兩個月……這是中國的在異鄉打拼的一對小白領夫婦在辦理結婚證、准生證時要過的坎。
      以4年前大學畢業到北京“北漂”的張麗來說,她遇到的困難,並非上述數字這麼簡單——懷孕之後她先要老家的家人開出婚育證明,之後拿着婚育證明和公司開的初婚未育證明去居委會,居委會說還需要醫院給她做B超,證明是一胎;而醫院卻要先看她的准生證。於是,張麗開始了在街道、居委會、醫院之間的來回奔忙。每一次去蓋章的時候,她都不禁祈禱:這次千萬別出問題。在4個月之後,她拿到了准生證。
      但辦證過程為什麼這麼“痛苦”呢?大的背景是中國流動人口總量接近2.3億,人戶分離嚴重,屬地化管理服務與舊有的戶籍制度不相相容,導致公民辦證需要在居住地和戶籍地之間來回奔波,車旅費高昂。從微觀上說,中國准生證操作流程,各地、各部門不統一,土政策、口頭政策橫行,乃至個別地方還有權力尋租問題,最終導致公民在辦證時遭遇“閉環”,欲哭無淚。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規定: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由流動人口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負責,以現居住地人民政府為主,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但目前戶籍地、居住地政府之間的“配合”並不默契,甚至不乏互相推諉。
      種種吐槽,每天都出現在網絡上。古語雲“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普通百姓生活中跟政府打交道的機會並不多,而生孩子注定是絕大多數公民一生的大事。在不多的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留給公民一個好印象,不能在人生關鍵時刻,搞本位主義、案牘主義,把麻煩推給公民,把方便留給自己。
      推動改革,誠然不易,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羈絆,那麼改革不妨從“微改革”開始,從民眾怨聲最大的小事做起,從准生證申領流程改革做起。計生部門應及時轉換理念,化管理為服務。計生部門能否協調衛生、民政、公安等部門,統一各地區的申辦流程、證明檔範圍,理順機制、打通脈絡?此外,中國婚姻登記資訊已實現全國聯網,能否實現辦證過程中婚姻狀況的資訊共用,不再折騰公民打證明?
      微改革”既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應有之意,也有助於減少社會矛盾、壓縮尋租空間,實現流動人口的均等化服務。
      “微改革”何樂而不為?

      沈彬

      本版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