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省煤礦雇傭中國礦工的消息傳開後,引起了爭議。支持的一方自然是作為雇主的這些大企業,反對一方則是各大工會組織。風波的範圍甚至超越了勞資雙方,延伸到了支持大企業的省政府和支持工會的新民主黨的省政壇乃至聯邦。風波中,簡蕙芝省長把工會反對中國礦工的聲音和種族歧視的主張聯繫起來,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了。
如果單從某些資料看,工會的主張的確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比如,去年來自中國的勞工只有兩千多,在近20萬的外國勞工總數中只占1%左右,排行14而已。卑詩企業也曾去愛爾蘭招聘建築工人,但有趣的是,卑詩工會聯盟對愛爾蘭勞工的問題不聞不問,卻大肆批評中國勞工。考慮到前者的人數遠超後者,讓人不得不懷疑工會的傾向。
但平心而論,工會的主張還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企業為什麼要雇傭中國礦工?不是如他們聲稱的那樣有特殊技術需要,即使有這方面的要求,省政府也應該責無旁貸地訓練本地工人,優先雇傭他們,才符合簡蕙芝一再宣稱的“卑詩創造職位行動計劃”。中國礦工的最大優勢,說到底還是低薪,沒有工會撐腰,容易剝削而已。不僅是薪水低,更有調查表明,這些礦工為了來卑詩工作,還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給仲介公司。省政府雖然表示他們無權干涉,但這顯然是侵害了礦工的人權,涉嫌違反雇傭法,一旦被工會鬧上法庭,贏面不大。
和中國勞工相比,愛爾蘭勞工頗受各方歡迎,歡迎者中更有作為愛爾蘭後裔的移民部長康尼,他不僅鼓勵愛爾蘭勞工到加拿大來工作,更毫不諱言地歡迎他們移民。但中國勞工就沒有這種待遇,這是因為他們不能滿足移民條件中最重要的語言要求。
工會之所以對愛爾蘭勞工較少有抵觸情緒,是因為後者容易轉成移民,從而能順利加入工會行列,對工會有益無害。而中國勞工由於受天生的語言問題局限,只能成為企業對抗工會的籌碼,為企業謀取更大的利潤,無怪乎工會要竭力反對。
在中國勞工引起的風波中,衝突雙方都有不足之處,應該努力改進才是。企業和政府要在保障中國勞工的權利不受侵害的同時,避免和工會全面對峙。
但工會也應該注意措辭,強調重視所有外國勞工的權利,而不是動輒中國,加上主流媒體一再渲染中國企業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的事件,容易給人造成所謂“中國入侵”的負面影響。
王 胡
本版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