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古代製 墨 技藝
( 2012-11-13 )





      墨,是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材料,也是獨特的工藝品。墨與紙、筆、硯一同被中國文人稱文房四寶。藏墨是文人的雅逸之舉。
      早在漢代就有人用松煤製墨。今陝西千陽縣就是當時著名的產墨區。漢代製墨技術已有相當大的進展,宮廷特設專門掌管紙、墨、筆、硯的官員。到了初唐,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製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唐末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窪父子因避戰亂從易州遷居安徽歙縣,重操製墨生涯,改進了搗松、和膠枝術,終於製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深受南唐李後主的賞識,並賜給國姓,改姓李,從此“李墨”名聞天下。
      到了宋代,有了松煙和油煙製墨的兩種方法,製墨的地區從歙縣擴展到整個徽州地區,“徽墨”之名由此而來。到了明代,出現了鄒格之、方瑞生、程君房、羅小華“四大名家”,清代的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製墨“四大家”。
      當時並有“天下之墨推歙縣,歙縣之墨推曹氏”之說。
      製墨是以煙料加入動物膠反復搗杵錘敲成坯料,再放入墨模壓製成型的過程,之後還要經過翻晾描金等步驟。
      據記載,古代傳統製墨技藝流程分為:浸油、煙碗、燒煙、篩煙、溶膠、用藥、搜煙、蒸劑、杵搗、秤稱、錘煉、丸、搓製、入灰、出灰、印脫等十幾項。
      曹素功深諳古人製墨之法,並將其歸納成六大工序:煉煙、蒸膠、和料、製墨、翻晾以及墨模雕刻。
      其中一項不得不提——墨模。墨模又稱墨范或墨印,是製墨的工藝模具。墨模雕刻既是製墨的重要工序,更是一項藝術創作。
      當年,曹素功不惜工本聘請雕刻、丹青高手繪製墨模。到了清末民初,曹氏十一世孫曹麟伯與晚清畫家任伯年是好友,任氏曾在曹氏墨莊居住半年之久。
      任伯年以畫人物著稱,且縮小作墨面,其中代表作“若耶風韻”書畫墨,是由任伯年繪畫,曹麟伯執刀雕模而成。光緒末年,曹麟伯重金聘請墨模雕刻家王綏之,此人不僅精於雕刻且擅繪畫,他的作品多達八十余套,現存的名品有“溪流”、“寒香”等,是他根據海派畫家吳昌碩的作品雕刻而成,雕刻的吳昌碩行書詩句逼真如同親書。
      這一時期,墨錠造型設計已為製墨家所關注,這種變化使墨脫離了純粹的實用價值,體現出其藝術價值。
      墨模體現了傳統的木刻藝術,也體現了造型藝術。早期優秀作品,已為藏墨家視為珍品。

      作者:孫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