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壯懷興業夢 四海寧波風
( 2012-11-09 )



圖為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在浙江寧波舉辦期間,觀眾在“海洽會”上觀看首次展出的顯示深厚海洋文化底蘊的“象山小白礁1號”古沉船模型。新華社

寧波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是與杭州、溫州齊名的浙江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寧波港現是中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除去聞名兩岸三地的溪口鎮(蔣氏故里)外,寧波也擁有眾多文化古蹟。此外,寧波人商業意識強,“只要有市面,就有寧波人”,敢於冒險與開拓在他們的商業活動中顯露無遺,他們的雄厚財力,在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寧波位於浙東,長江三角洲南翼,北臨杭州灣,西接紹興,南靠台州,東北與舟山隔海相望。寧波簡稱“甬”。甬是一個象形字,上如鐘鈕,下如鐘形,中間兩橫如鐘帶,因寧波境內有一山峰似覆置大鐘,故名。早在周朝就有了“甬”的稱謂。寧波古時稱明州,因有四明山得名。到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採納了一個鄞縣讀書人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改寧波一直沿用至今。
      寧波歷史悠久,是具有七千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遺址文化”的發祥地。自從古代寧波開埠以來,工商業一直是寧波的一大名片。唐代,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揚州、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時列為對外貿易三大港口重鎮。尤其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寧波幫”,在中國以至東南亞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上世紀的中國,有十大商幫,“寧波幫”是一大勁旅。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人做過一次調查,旅居上海的外來移民中,以廣東人和浙江寧波人最多。在這些移民中出現的有影響的工商界人物,廣東幫佔一成,而寧波幫佔了七成,其他各幫佔二成!寧波幫在工商業、金融業等領域不但影響了江浙、上海的進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影響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
      被稱之為“寧波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域群體”呢?歲月的風塵肯定已經湮沒了太多的歷史細節,但有一個數字仍足以引起人們長思。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華人68萬,而其中寧波人竟佔40萬人之多。
      在寧波三江口附近的廣場上,矗立着一組雕像。雕像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背上行囊,準備離家上路的樣子。這組雕像的名字叫“三江送別”,是為了紀念當年寧波幫的生意郎為了生存,外出經商的場景。
      寧波是著名的僑鄉,有430多萬寧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寧波幫”已成為聯結寧波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紐帶。19世紀末和20世紀40年代,寧波人曾兩次大規模地漂洋過海,前往日本和歐美等地以及港澳地區創業。第一次是在光緒、宣統年間。這一時期移居海外經商的人數多達近10萬人;第二次是在1949年前後,大批的寧波商人移居到香港、澳門,或以台灣為跳板,轉向歐美及大洋洲發展。他們不少在陌生的異國他鄉開拓出一方方屬於自己的天地。分布於海外各地的寧波人,始終保持經商傳統,在海外商界形成“寧波風”。

      辛亥革命金主 戰後散布海外
      “寧波幫”,泛指舊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縣在外地的商人、企業家及旅居外地的寧波人。鴉片戰爭以後,隨着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商人都湧向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經商,形成了商幫,當時較著名的商幫有“廣幫”、“徽幫”、“閩幫”等,但有些商幫逐步衰落,銷聲匿跡,而“寧波幫”曆久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寧波幫”企業家,更是舉世聞名。江南靖士《寧波幫》詩:“多俊生東浙,去來天下通。幫幫經濟競,代代績榮隆。捐獻酬孫總,稱揚憶鄧公。綜先覽陳展,志作豈人同!”(《載敬堂集》)
      作為中國近代最大的商幫,寧波商幫推動了中國工商業的近代化,如第一家近代意義的中資銀行,第一家中資輪船航運公司,第一家中資機器廠等等,都是寧波商人所創辦。
      寧波商幫是江浙財團的中堅。清朝末年,在江浙地區興起的錢莊業,是中國近現代本土銀行業的雛形。錢莊業在上海得以繁盛,這一行業主要由來自浙江江蘇的商人壟斷,特別是寧波商人。清朝中後期興起的沙船業,是中國近現代航運業的雛形。沙船業在初期主要運輸南北貨,沙船業也多由寧波商人壟斷。沙船業受到來自西方現代輪船的衝擊,江浙商人特別是寧波商人學習西方技術和管理後,建立起了民族航運業。
      江浙財團是辛亥革命的金主,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資金和物力,其中以湖州、寧波、無錫籍商人為最。寧波商幫中的虞洽卿、李徵五、朱葆三等均為辛亥革命貢獻過巨資。江浙財團的代表人物有很多曾加入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繼而加入中國國民黨。一些海外代表商人也曾大力資助孫中山革命。
      江浙財團為蔣中正領導的北伐提供了資金支援。江浙財團也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以蔣宋孔陳為首的四大官僚資本家族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江浙財團的經營利益。抗日戰爭及日軍佔領上海和周邊的江浙地區給江浙財團以較大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共內戰以及後來的中共建政迫使江浙財團的資本家將企業、資金及家庭轉移至海外發展,如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寧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級的工商巨子。其中包括世界船王董浩雲與包玉剛、稱雄非洲紡織業的包從興、雜糧大王傅在源、美國“新加州地產大王”張濟民、全美華僑總會董事長應行久、影視大王邵逸夫、水泥大王張敏鈺,以及王寬誠、陳廷驊、曹光彪、李惠利、邱德根等一批著名企業家。

      船王首筆投資 鄧小平題店名
      19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一位香港來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剛。不久,鄧小平說過一句對後來影響深遠的話:“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包玉剛首先捐資1000萬美元建了一座飯店。對此,他沒有別的要求,只要求用他父親的名字命名“兆龍飯店”。鄧小平為飯店題寫了店名,這在鄧小平一生眾多的題詞中,為一家飯店題寫店名並不多見,足見鄧小平對此事的看重。

      孫中山提理念 巧匠推出國服
      寧波裁縫創造了中國服裝史上的很多第一,中國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論著作,都是出自寧波人之手。中山裝的設計者王宏卿之子王汝珍說:孫中山提出來了﹐(袋口)要用筆架形﹐那個時候我父親問他﹐為什麼要用筆架形,因為筆架形做起來比較麻煩啊,圓的做起來簡單啊,孫中山說呢,這裏有意義的,什麼意義呢?就是我們的革命要用知識分子。等衣裳全部做成以後,孫中山來了,(這種款式)稱為國服,具體名字就以中山先生命名就叫“中山服”。1949年以後,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身上的服裝,幾乎都是由“紅幫裁縫”的傳人巧手製作的。

      王安石興學風 孔廟刻碑頌功
      公元1047年秋天,27歲的年輕知縣王安石從江西臨安到寧波赴任。他把離衙門不遠的一處破舊的廟宇改建為縣學,並親自從深山尋找到五位知書識字的老先生出山執教。寧波文化的種子播種發芽了,從此寧波有了作為學子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考試院”。十余年後,寧波的第一代進士產生了;不久,即產生了寧波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那些安放在寧波孔廟裏的歷代的儒學碑,無不頌揚着王知縣當初的開蒙之功。



■寧波市景。網上圖片

■寧波古跡之一。網上圖片

作為全世界寧波人“情感地標、精神家園”的寧波幫博物館在寧波市鎮海區開館。圖為“世界船王”包玉剛使用過的桌椅和文具。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