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大韓民國政府在中國的流亡歲月
( 2012-11-09 )





      隨後,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在七原村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朝鮮青年聯合會改為“華北朝鮮獨立同盟”,將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改為“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武亭任義勇軍總司令,崔昌益任獨立同盟總書記,朴孝三任支隊長。建隊初約有100多人,後發展到200多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更加殘暴,不少朝鮮青年冒着風險,突破封鎖陸續來到中國,參加抗戰。1942年11月,韓春成等81位朝鮮青年到七原村集體參加了義勇軍。
      接受中共“保存實力,培養幹部,為解放朝鮮作準備”的建議,朝鮮青年獨立同盟于翌年1月在七原村普定寺創辦了朝鮮青年革命幹部學校,學員達170多名。主要學習政治理論與軍事知識。4月,學校遷往延安。
      同時,朝鮮義勇軍總部、朝鮮獨立同盟從七原村遷到河南店鎮,不久移住南莊村。
      為打破日軍的經濟封鎖,增進朝中人民友誼,義勇軍在河南店開辦了三一商店、太行紡織廠、大眾醫院、照相館等,並且到清漳河裏撈河柴,幫助生產、抗災,深受河南民眾擁護。
      1943年9月,朝鮮革命軍政學校在南莊村成立,學員們一面打仗生產,一面學習革命理論和軍事知識。兩年中,該校為朝鮮革命培養黨政軍骨幹300多名。朝鮮建國後,人民軍副總司令武廷、副首相崔唱益、最高人民會議議長金抖奉、人民軍副總參謀長朴政德上將、朴金波中將等都曾在南莊軍政學校工作和學習過。1945年8月,朝鮮義勇軍離開涉縣經東北,返回家園。
      那年那月,在抗戰大後方重慶,民國政府接納了大韓民國流亡政府,幫助訓練光復祖國的韓國軍事人材,同時在延安,中共也吸收了大批朝鮮志士,加入抗戰遊擊隊行列,在聯合抗戰這一大背景下,可以說國共兩黨是不謀而合。
      從史學的角度看,當年從延安回國的朝鮮義勇軍官兵,為收復國土,在中國抗戰中浴血奮戰,應該說都是北朝鮮的開國功臣與元勳,時稱“延安派”,最後的人生結局十分悲慘,絕大部分死在金日成為消除異己的歷次清黨運動中,成為刀下鬼,這就是歷史的詭異。


      以史為鑒 可知興衰可知未來
      歷史文獻記載,在金日成的“清洗”運動中,延安派與蘇聯派的倖存者大多數選擇了流亡中國或蘇聯。當年,金日成曾專程趕到中國北京,向毛澤東、周恩來要人,因為當時駐蘇大使也叛逃了,整個事件變得十分糾結,中蘇兩國曾與金日成對話,勸他不要再殺人了,到此為止。金日成提出的條件是中國志願軍必須儘快撤軍,幾十萬志願軍壓境,在他看來是眼中釘,時刻有可能危及其權力。這樣就達成一個協議,志願軍部隊被限期全部撤走,作為交換,金日成放棄追殺北朝鮮叛逃到中國和蘇聯的部分高級幹部。
      從史學的角度看,這是“抗美援朝”中一段十分糾結的歷史,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們雖然作出讓步,最後匆匆撤軍了事。然而,在朝鮮半島戰死了的幾十萬志願軍英魂,被俘了的數萬志願軍官兵,戰後作為戰俘,押送臺灣及海外去做苦力,客死他鄉,死不瞑目啊!
      當年,幾十萬中國志願軍的浴血青春永遠留在了朝鮮半島,埋在被稱為“敵軍墓地”的荒野草莽間,無人去看顧他們,幾乎被徹底遺忘。還有近萬名志願軍戰俘,逃離苦海,返回祖國後,在階級鬥爭年代裏,大多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出身,做夢都想不到自己也被扣上“叛徒”或“美蔣特務”的帽子,在祖國不僅不受待見,反而因此遭受迫害,眾叛親離,他們至死也忘不了在韓國巨濟島美軍戰俘營度過的泣血歲月。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中朝分別交惡,雙邊關係陷入僵局,不再以兄弟黨相稱,因此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陵園墓碑也幾乎全部被砸毀,包括毛岸英的墓碑也未倖免。
      古話說,“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但是金日成卻忘恩負義,翻臉不認人,那是一段何等悲壯的歷史,現代中國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後來,金日成親眼看到,蘇聯一哥已經靠不住,遂又專程訪華,當面向毛澤東和周恩來道歉,承認做錯,並答應重建志願軍烈士陵園。毛對金說,“友誼是主要的,誤會是次要的。” 於是兩國又“言歸於好”。
      回望中朝兩國關係,在“同志加兄弟”的紅色口號中,在物質最為匱乏的年代,中國人自己節衣縮食,縮緊了褲腰帶過日子,無償援助了數百億美元的軍用及生活必需品,結果恩將仇報,至今也沒有培養出一個親中國的北朝鮮政府,實在是悲兮壯兮!
      近年來,為了滿足中國遊客的興趣,改善對華關係,促進經濟發展,韓國政府也與時俱進,提議修葺志願軍在韓國的墓地,數萬亡者大多早已身份不明,為大國政治充當炮灰,連個名字也沒留下,死了也就白死了。
      天蒼蒼,地悠悠,何處向孤墳!
      這讓我想起了抗戰時期,民國政府的義舉,不僅接納了落難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接納了數以萬計的韓國青年,複國志士,前後長達近三十年之久,還在上海收留了國破家亡的近六萬猶太難民,尤其是後者,使他們倖免於戰火塗炭,中華民族的大恩大德,功德無量,全世界的猶太人至今不忘。如今在以色列,當年猶太人在中國上海的避難史,不僅寫進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族譜家史,還作為中小學課文,正式編入了教科書,因此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倘若你去以色列旅遊,漫步在特拉維夫街頭,大聲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許就會有素昧平生的以色列人向你樹起大拇指,熱情地與你攀談,或許會請你去喝咖啡,去家裏作客。中國人的寬容,大度,慈悲,友善之心,遐爾聞名,中國人好,這就是二戰留給猶太人的民間記憶,這是何等真切,何等壯美的國際情誼﹗
      歲月流逝,如今朝鮮半島的過往滄桑都已作煙雲散去,但是拼接那段歷史的無數碎片依然留存。僅作為消遣閱讀是一碼事,但是如果稍作反思,可能就會感到理性的翅膀有如此沉重,因為體驗了太多的人治威權,經歷了太多的動盪,挫折,坎坷,與折騰,中國人今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渴望公義與法制,更渴望一個民權社會的到來,更渴望告別過去,面向未來。(全文完)

      作者:桑宜川博士

      注: 本文部分歷史照片由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統府》舊址博物館提供,謹此鳴謝!

 



█ 圖為1952年韓國巨濟島美軍戰俘營,生活在鐵絲網下的中國志願軍官兵。

█ 右圖為志願軍官兵正在肩負重荷,從事苦役,讓人觀之失語,聞之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