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申請財務援助的三點建議《就這樣,走進常春藤》 (系列二八三)
( 2012-11-09 )



想要報考常春藤學校的學生及其家庭,一定要儘早規劃並開始申請大學的財務資助。 網上圖片

      在上一期裏,我們談到了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頂尖名校同樣沒有能躲過這場全球經濟危機的重創,近幾年她們的財務狀況都遇到了困境,其中不少學校在錄取國際學生時,實際上暗地裏修改了按需分配的政策,換句話說,國際學生若申請助學金,在某些情況下會對錄取有影響。這一期,我們繼續引申來談這個話題。
      對於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提供的這種按需分配的助學金政策(Need—Based  Financial Aid),許多華人並不十分瞭解,更有些孩子和家長,是在被錄取開學後才得知有這個資源的,再去申請被告知太晚。殊不知在美國包括常春藤八所盟校在內的排名前三百名的許多名校,都曾聘請著名的專業咨詢公司,採用多種方法和數學模型,進行研究確定到底提供多少助學金,才能吸引更多的考生來報考,同時又保證被錄取的是最優秀的孩子。
      這類研究報告的宗旨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為學校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樣看來與名校所稱的按需分配的原則似乎有矛盾的地方。因此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更多地瞭解這類助學金的內涵和其申請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申請名校時,只關注申請入學部分,而將申請助學金的程序看成是“當然”或“順便”的事,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極度失望或是震驚。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錄取機會,同時又最大限度地獲得助學金額度,以下就是需要認真考慮的事項。
      從理論上說,助學金應該給那些最需要的學生。但事實上,這些錢都流向了那些對申請財務援助過程瞭解透徹的考生家庭。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整個過程都是書面作業,而且,依據是考生和家庭提供的繁雜的訊息。因此建議這樣做比較妥當:
      一、不要依賴學校。即使是號稱最大方的常春藤盟校,也希望學生家庭盡可能為孩子的教育付出最大的貢獻;相反學生家庭會考慮盡可能的少付出。可想學校永遠不會告訴你如何獲得最多的資助。正像《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引述的一位名校財務援助官員的話說:“家長和考生有時候會忘記,我們是為學校工作的,而不是他們。”可見家長應多多瞭解助學金申請的細節,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二、不要打無準備之仗。考生有資格拿到的助學金的額度,取決於兩項:在校支出和家庭貢獻。在校支出是學費、雜費、食宿費、書費、旅行費用和個人零花錢的總和。而家庭貢獻是指學校希望學生家庭貢獻的部分。如果在校支出大於家庭貢獻,就表明了該考生的需要(Need),這個需要就是有資格得到的助學金部分。所以理論上說,一旦家庭貢獻額確定,在校支出越大,所獲得的助學金就應該越多。因此,一定要知道家庭的貢獻額度是如何確定的。
      三、儘早安排規劃。假定有一位同學將于明年六月中學畢業,九月入讀某一常春藤名校,那麼這位同學在大學一年級可享用的助學金額度取決於該考生和父母在2011年和2012年兩年的收入狀況。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資助,該家庭應早於2009年就瞭解申請助學金的各種要求,進而估算出未來的家庭貢獻額。
      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適當調整家庭財產、債務,特定生活支出和退休儲蓄計劃等,即可降低家庭貢獻份額,增加孩子的需求,進而提高獲得助學金的額度,這就是說,家庭應該儘早積極主動地參與申請資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