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半”字情趣
( 2012-10-26 )



      天半半,地半半,陰陽兩極各為半。“半”在《辭海》中的注釋是“極少”、“不完全”、“其中”等解釋。古文字的半字從八從牛,八是分別的意思,表示把一條牛分開成兩部分,半的本義是指事物的二分之一(即一半),引申為指在中間,如半夜,又比喻不完全的意思,如半透明,半成品等。以半喻之意巧妙,涵諧趣哲理,避免趨於極端,半是對稱之美,平衡之美。
      中國的詩詞曲,運用“半”字,產生特殊情趣者多矣,請看:
      黃公度的“半濕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春秋天”,杜甫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龔自珍的“資格未高滄海換,半為義士半為僧”;李商隱的“為報行人休折盡,半留相送半迎歸”;蘇曼殊的“袈裟點點凝櫻瓣,半是胭脂半淚痕”;邵雍的“半記不記夢覺後,似愁無愁情倦時”;王和卿的“淚點兒只除衫袖知。盼佳期,一半兒才幹一半兒濕”;關漢卿的“說來的話先瞞過咱,怎知他,一半兒真實一半兒假”;胡紫山的“鴛被不禁昨夜涼。釀秋光,一半兒西風一半兒霜”;賀方回的“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等都是著名的。
      更有趣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任兩浙觀察使期間,某天去台州巡查,路過杭州清鳳嶺,住在僧房中,題七絕一首:“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題後即離去,傍晚他來到錢塘江邊,正是月落之時,發現江水隨潮而退,只剩半江,便覺得用“一江”就不準確,應改為“半江”好,便趕回來改字,可已被人改了,使他極為欽佩。
      清代,江蘇某地有一閨秀,見有藍色菊花開放,便寫了一首《藍菊詩》“為愛南山青翠色,東籬別染一枝花”當時曾寫過《巢林筆談》的龔煒認為,詩雖寫得好,但覺得“別”字顯得有些生硬,建議去掉“別”字的半邊,改為“另”字,成為“東籬另染一枝花”。大家都說改得好,詩句改活了,便稱之為“半字師”。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是初中生,他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對如何讀書問題上,就用“半”字來論述:書要開着燈讀一半,閉着燈讀一半。
      其意是說,讀書要努力去理解其中的內容,讀了一半之後,要用腦去思考另一半。
      “半”字的軼聞趣事頗多。明英宗年間,有幾個官僚公子,常尋花問柳,到外地妓院嫖娼,有人看不慣,設法陷害,父輩寄來“一半兒”詩雲:“錦帳佳人貌似蓮,何須別戀野花妍?高堂望子錦衣旋。再俄延,一半兒充軍一半兒斬”各人讀後,頗有警覺,當即回家。
      清代文學家劉金門是個“獨眼”。一次在殿試中,清帝見他容貌不雅,便出聯諷刺他:“獨眼難登龍虎榜”,而劉金門卻直言不諱,發出自豪精忠言:“半月依舊照乾坤。”
      南宋流浪宰相賈似道,在西湖邊建造一間“半閑堂”,整天和妻妾們在裏面玩耍蟋蟀,朝政之事從不理睬。金代有個叫雷淵的知縣,他嫉惡如仇,無所畏懼,辦事雷厲風行,曾殺掉奸豪五百個。得了“雷半千”的稱號。南朝梁元帝寵妾徐妃,因色衰而遭冷落,徐妃為泄私憤,故作半面妝戲弄瞎了一隻眼的梁元帝,險些被逐。明代嘉定知縣張恒,辦案準確,從不貪豪,不受賄賂,百姓稱他為“張半斤”,其意為百姓前去投訴報案,帶半斤糧即可。不會拖延不理。
      在北齊時,未婚者應納租稅一半標準的稱為“半床”,隋朝俗稱“半臂衣”的是一種無袖叫背子的短衣;唐明皇叫蕩秋千是“半仙文戲”;秦始皇在全國統一後製造銅幣,非常之重,稱為“半兩錢”。形容說話說一半留一半的謂“半吞半吐”;比喻事物或思想工作做好而又未完全做好的謂“半生半熟”等。
      半字在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中,反映良多,我們應從“半”中悟出一些辯證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哲學上的“度”。最後,讓我們以這首句句有“半”的歌謠結尾: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閒,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徑塵,半士半農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作者﹕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