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華裔捐幹細胞登記增至逾2萬人
( 2012-10-26 )



大溫地區大學生和中學生踴躍參加幹細胞捐獻活動。左圖為梁小晽。

      加華幹細胞協會(Otherhalf Chinese Stemcell Initiative)10月20日(周六)在大溫宣布,推出拯救生命年(Year of Saving Lives)活動及成立溫哥華分會,希望鼓勵加國更多華裔登記成為幹細胞捐贈者,重點更是目前最需要的17至35歲人士。當天就有兩個剛滿17歲、即達到最低捐贈年齡的華裔中學女生,相約由素里及三角洲到場登記,冀有助進一步推廣捐獻訊息。影星岳華與恬妮夫婦都有到場,加入呼籲捐獻者的行列。
      當天在卑詩本拿比麗晶廣場中信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加華幹細胞協會主席姜國珊表示,該會2008年底成立時,加國華裔登記捐贈幹細胞人數僅約2,000人,經多方不懈努力下,至今年9月該數字已大增至2.1萬人。在這段期間,共有14個華裔登記者捐出幹細胞,使多個垂危病人受惠,得以延續性命。
      不過,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全球仍有164位華裔患者,正通過幹細胞及骨髓網絡(OneMatch)尋求合適幹細胞,其中31位患者是加拿大華裔。姜國珊鼓勵大溫地區的華裔立即積極行動,踴躍登記捐贈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宣布成立溫哥華分會
      姜國珊表示,現在成立加華幹細胞協會溫哥華分會,是要更好地在大溫華裔社區推動幹細胞捐贈的宣傳及登記活動。全國華人幹細胞登記行動溫哥華共同主席陳露玲和李鄭小華,同獲委任為溫哥華分會主席。
      由於捐贈幹細胞最適合的年齡是17歲至35歲,來自卑詩大學(UBC)、西門菲沙大學(SFU)及北本拿比高中(North Burnaby Secondary School)等校的華裔學生,除了出席當天的活動以外,更以義工的身份,參與幹細胞及骨髓網絡醫學專家陸婷嫜的講座。


      望與他人分享這幸福
      台灣出生、現於素里就讀中學12班的華裔女生吳思筠透露,去年經朋友介紹,開始為加華幹細胞協會當義工,一直希望登記捐獻,但因年齡未滿17歲只好等待。
      她說,較早時她剛過了17歲生日,得知麗晶廣場的相關活動,專程前來登記。她表示自己健康快樂,更希望與他人分享這種幸福。同為17歲的梁小晽,目前在三角洲就讀中學12班。
      她表示,與好友吳思筠一樣早有登記捐獻想法;達到捐獻年齡後,就相約她共同前來登記。


      捐贈者表心聲無礙身體健康
      先後於1991年及2003年捐出幹細胞救人的兩位華裔捐獻者,在本拿比麗晶廣場現身說法,憶述救人一命的體會。他們更以自身經歷指出,捐贈幹細胞對身體完全沒有傷害,並呼籲公眾體會患者家人焦急心情,馬上登記捐贈幹細胞。
      其中一位捐贈者梅丁滿說,曾於1991年把幹細胞捐予罹患白血病的胞弟。梅丁滿表示自己有捐贈者及患者家人的雙重身份,特別理解患者家人感受。他回憶當時自己心急如焚,想到如果能救回弟弟一命,自己做什麼都可以。


      弟弟被告知僅剩半年命
      梅丁滿透露,弟弟當時被醫生告知僅剩下半年生命,幸好他們有兄妹6人,經檢驗過後,知道梅丁滿的幹細胞與弟弟的匹配,最後就由他捐出。
      梅丁滿指出,捐出幹細胞已有21年,現在身體與獲救的胞弟同樣十分健康,證明捐獻對身體完全無害。他更自豪地說,捐獻翌年妻子還為自己生下個健康女兒。
      洋名塞利娜的姚姓華裔女士(Selina Yiu,譯音)在本拿比勸捐現場說,最早認識幹細胞捐獻是1996年,當時一位親屬的同事患病亟需捐贈,自己當時就有了登記救人的想法。但因為當時只有16歲無法登記,此後在母親簽名同意下完成心願。7年後亦即她23歲時,接到與患者成功配對的通知,準備4個月後捐出自己的幹細胞。      
      圖文:李群

      非親屬捐幹細胞 救UBC女生一命
      “我教會的人與朋友已經全部登記,但我希望更多華裔可以成為幹細胞捐贈者。”現年23歲的卑詩大學(UBC)學生林穎涵,去年底經歷第三次血癌病發,面對生死掙扎,終獲有心人幫助下,得以延續生命。今年2月,她得到非親屬的捐贈,完成幹細胞移植手術,現在康復中。她希望有更多華裔出來登記,使更多病人像她那樣,重過正常生活。
      現在林穎涵每星期仍要到溫哥華綜合醫院(VGH)驗血,觀測康復進度。10月18日她在VGH接受《星島日報》訪問,表示移植了幹細胞後,雖然出現排斥,但已經克服過來,目前感覺不錯,更可以在所屬教會協助搞活動。
      9歲時,尚在香港的林穎涵證實患血癌,需要接受化療。2003年她們一家移民溫哥華,血癌首次復發,要再度接受治療。去年她在UBC心理學系讀三年級,10月時血癌又再復發,醫生指她如果不能移植合適幹細胞,未來復發頻率將越來越頻。


      年初在VGH移植幹細胞
      不過,她的兄弟姊妹的幹細胞被驗出並不適合她;至於其他親人,“合適的機會率也不高”。幸運的是,今年2月醫生通知她驗出有三個適合的非親屬幹細胞樣本,到3月她在VGH進行移植手術。
      “很多人到現在還以為捐幹細胞,像過去捐骨髓一樣,要在背脊打針抽骨髓,其實現在捐幹細胞方式,就與捐血差不多,既不會痛也很方便,更不會有後遺症。”林穎涵指她經常通過親身接觸或社交媒體,向所認識的朋友推廣這種義舉,現在幾乎她的所有朋友都已登記為幹細胞捐贈者。不過,她指華裔幹細胞登記率仍然偏低,因而希望能有更多華裔願意出來登記,使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像她一樣,有機會重新過正常生活。                                                   
      文:馮瑞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