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印第安人:跨過白令海峽陸橋的蒙古人
( 2012-10-19 )



酷似蒙古包的北美印第安人梯皮帳篷。

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雖然發現了哥倫布的錯誤,但是原有稱呼已經普及,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到目前仍為最普及的用法。

      地位改善 該叫“第一民族”
      不過到了公 元20世紀,許多美洲國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第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印第安人在加拿大往往被稱為更加政治化的“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等等。
      19世紀,美國人類學家莫頓及阿根廷古生物學家阿梅吉諾等提出了印第安人發源於美洲的說法。但是,此種理論根本站不住腳,因為時至今日,在美洲大陸上還沒有找到任何代表人類進化的猿人化石,考古資料證明,在美洲只有猴類沒有猿類。那麼印第安人到底從何而來?他們到底屬於什麼人種呢?關於這個問題學界有不同的說法。


      美洲沒有猿類化石
      有的學者認為印第安人由非洲而來,有的學者認為來自歐洲,還有的學者認為是由南太平洋的島嶼而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少人甚至認為印第安人屬於猶太人,是傳說中失蹤的十族的後裔。學術界觀點紛呈,莫衷一是。但是隨着考古學家不懈的努力和遺傳科學的迅速發展,學術界普遍認同,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亞洲跨越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亞洲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美洲人土著印第安人的祖先有淵源關係。


      隨動物跨過“陸橋”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端,白令海峽的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峽的平均寬度只有65公里,最窄處只有35公里,其間還有2個小島(克拉特曼諾夫島和克魯遜什特恩島),兩個小島相距只有4公里。而且白令海很淺,平均深度42米,最深處也只有52米,只要海面下降40多米就可以與陸地相連。由地質學的一些研究得知,在第四紀的一些時間裡,尤其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世界氣候變冷,冰河來臨,海面下降了大約130~160米,水深只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便露出了海面,因而袒露出了一座陸橋,連接起了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為亞、美兩洲的天然通道。當時,時值冰河期的亞洲東北部氣候十分寒冷,冰川橫溢,而美洲內地不但沒有冰川,而且氣候溫和,食物豐富,猛瑪、大象、麝牛、駝鹿、綿羊等很多動物都生活在這裡。當時以獵取猛獸、鹿類為生的亞洲東北部獵人很有可能尾隨這些動物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來到了美洲,成為美洲遠古文明的開山鼻祖。而後,由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滾滾波濤重新淹沒了大陸橋,又隔絕了兩個大陸之間的聯繫,使這些外來者成為獨立的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


      分批陸續到達美洲
      關於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的時間以及路線,學界還有另一些說法。不管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移民絕對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陸續到達美洲的,然後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與推進,最終散佈到美洲全境。美洲大陸遼闊的地域、豐富的資源以及宜人的氣候使得印第安人的祖先在美洲居住下來。隨着人類生物體的進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分批遷入的印第安人由北而南在美洲各地建立起各種生活和社會制度,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財富。但是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團體。據不完全統計,加拿大有印第安人70萬,主要分佈在安省和卑詩省。



人類學家和史學家們在美洲印第安人的來源上達成一致:他們是跨過白令海峽“陸橋”的蒙古人。

藝術 家筆下的印第安人扮相。 印第安人認為,他們的每個部落都與某種動物有密切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