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安徽之源 安慶人傑地靈
( 2012-10-19 )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安慶市潛山縣境內,以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剝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壓礦物和巖石組合最為豐富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經典地段享譽世界。資料圖片

安徽省安慶市素有文化之都、戲劇之鄉的美稱,是桐城派文學、徽劇與黃梅戲藝術的發祥地,是兩彈元勳鄧稼先、藝術家嚴鳳英、中共創始人陳獨秀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名人故鄉,境內有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安慶還是長江流域工商業重鎮,19世紀中葉在此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機動船和第一部電話機,為中國近代工業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著名港口城市,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七層八角樓閣式的振風塔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是萬里長江第一塔。安慶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安慶原屬九江郡,漢為皖縣地屬廬江郡,北宋置德慶軍。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安慶”之名肇始於此。相傳東晉堪輿家,詩人郭璞路過此地登臨盛唐山有“此地宜城”之說,因此安慶又別稱“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砲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裏。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不僅有修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而且境內遍布名山秀水、名勝古跡。現有國家級風景區2處,國家森林公園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網絡,使安慶作為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

      桐城文派 獨領風騷三百年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慶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理論體系完整,創作特色鮮明,作家眾多,作品豐富,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影響深遠。
      在桐城派未形成以前,方以智(1611-1671)提出端本於經,練於要史,修辭於漢,對後來桐城派的形成有直接影響。錢澄之(1612-1693)摒棄八股文,專治經書古文,其作品為後世桐城派作了示範。其後戴名世賦予古文強烈的戰鬥精神,注重發揮古文的社會作用,開桐城派古文藝術形式之先河。
      桐城派古文創始於方苞。針對清初文壇重道輕文、無病呻吟的不良風氣,方苞宣導“古文義法”的理論原則,並把“雅潔”作為品評文章優劣的標準。方苞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作奉行的義法說,是桐城派文論的基石,為其追隨者開闢了道路,被尊為桐城派“始祖”。
      在桐城派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劉大櫆是上承方苞、下啓姚鼐的關鍵人物,是桐城派三祖之一。在散文理論上,他提出了“神氣說”,側重於對古文自身規律和審美特質的理論探討,補充了方苞未發之意;其文章宏肆絢爛,富有詩意,桐城派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桐城派發展到乾、嘉時代,逐漸進入其鼎盛時期。姚鼐融匯方、劉,以古文理論為中心,溝通詩歌、辭賦等文學樣式以及時文,建立起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影響浸漬,蔚然成風。姚鼐因此被公認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名稱,就是在姚鼐時期才得以確定的。此後,本邑學人追蹤奮發,外籍學者轉相傳授,形成遍布中國的作家群,而以“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為代表的“正宗”傳人,在當時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維護和發揚桐城派固有的思想和文學傳統,另一方面因時而變,特別是在鴉片戰爭中,桐城派作家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撰寫了一批有物有序的好文章,不失其在文壇上的正統地位。
      至19世紀末,桐城派進入衍變時期,以曾國藩為核心,形成桐城派的變體“湘鄉派”作家集團。他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古文創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桐城派基本理論,一定程度上補救了桐城派古文柔弱的流弊,桐城派由此呈現出中興局面,流衍更廣,人數更多,勢力更大。這段時期不少桐城派作家面對國家危難,力主變法,提倡改良,主張向西方學習以圖自強。後隨着清王朝統治的垮台,新文化運動興起,桐城派在文壇統治地位失去了依傍,日漸式微。

      代有才人出 俊傑競風流
      大喬、小喬:三國時著名美女
      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後者獲清代漢人最高爵位
      方苞、劉大魁、姚鼐、戴名世: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
      左光鬥:明朝清官、文學家
      王來聘: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
      程長庚:京劇鼻祖、創始人
      鄧石如:中國書法篆刻代表人物、清代第一篆刻書法家
      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
      徐錫麟:辛亥革命著名人物
      程良、石德寬、宋玉琳:廣州黃花崗起義烈士
      熊成基:中國打響新軍起義第一槍、安慶馬砲營起義發起者
      何其鞏:抗日將領、北平市長
      周學熙: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實業家
      張恨水:中國最多產作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
      朱光潛:美學家、現代美學開拓者
      方東美:哲學家、現代新儒家代表
      夏菊花:中國雜技皇后
      嚴鳳英、馬蘭、韓再芬:黃梅戲代表人物
      陳獨秀: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中共首任總書記
      趙朴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陳櫻寧: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章伯鈞:原中國民盟中央副主席、交通部部長
      黃鎮:文化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
      鄧稼先:中國兩彈元勳、中國原子彈之父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
      慈雲桂:中國電子電腦之父
      何祚庥:反偽科學鬥士、理論物理學家、院士
      海子:中國當代詩人
      余怒:先鋒詩人代表人物
      葉篤正: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科學院院士
      汪旭光:工程院院士、炸藥與爆破技術專家
      余英時:當代著名學者
      胡之璧:工程院院士
      楊石先:化學家、院士
      孫德和:冶金學家、鋼鐵工程設計專家
      陳俊愉:工程院院士、園林植物學家
      王星拱:化學家、教育家                             



安徽文化名人藏館。網上圖片

安慶山明水秀,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圖為該市迎新春藝術燈展上的振風塔景區。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