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叫人太沉重的《中國好聲音》
( 2012-10-19 )





      從《中國好聲音》第一期開始,到9月30日的總決賽,我是一集不漏,照單全收。
      《中國好聲音》脫胎于荷蘭的《The Voice of Holland》,与之相同的還有英國之聲《The Voice》,以及美國的《The Voice(U.S.)》;如果再擴展更寬的層面去比較,還有《英國星光大道》(Britain's Got Talent)和《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這些欄目都是我近年喜歡看的,跳出音樂以外,假設我們將《中國好聲音》与《美國偶像》相比較,就不難對比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盡管于我來說,無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美國偶像》都一樣被我所喜愛,但今日回過頭來思考,假如非要我在兩者中挑出個高低來,我認為《美國偶像》給人以輕松、快樂和幽默,相比之下,《中國好聲音》卻顯得更沉重,一個本來是簡簡單單的歌唱節目,非要添加厚重的親情,加上中國式的勵志,有几集甚至看到眼淚直流,凄涼悲切,這就是東方的,中國的。
      《中國好聲音》所凸顯的今日中國文化胎印,最明顯就是插入廣告過多,總決賽當晚4個小時的直播節目共插入14次廣告,全年下來,主持人華少以47秒350字的口說記錄成就為“中國好舌頭”,而《中國好聲音》因為冗長的廣告和無處不在的涼茶廣告標志在网絡上被貶為《中國爛聲音》,冠軍梁博也被譏笑為梁(涼)茶的儿子。
      在當今中國,當一個人忽然成名時,伴之而來的就是緋聞和謠言。《中國好聲音》紅了導師也紅了學員,网絡上很快就出現某某導師与某某的“床照”,然后某某又与某某是同性伴侶,有了這些傳聞,我終于可以安心了,因為這才是中國的。
      我從看第一集的《中國好聲音》開始,就一直覺得有哪個地方不爽,直到這個周末我無意翻出舊作《那時青春那時歌》,看到以下的文字,才知道真的不爽了。“1976年,從歐美游學回台的李雙澤,在台北澹江文理學院的‘民謠演唱會’上突然上台砸爛了一瓶可口可樂,然后質問在場的學生:我們‘為什麼要喝美國飲料唱美國歌?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之后他抱起吉他,唱了几首台灣鄉謠,自此‘唱自己的歌’成為一种潮流,李雙澤和他的好朋友胡德夫、楊祖珺拉開了台灣‘新民歌運動’的帷幕。”對了,《中國好聲音》最缺乏中國味的,就是相當大一部分選手熱衷演唱英美歌曲。
      哪怕來自山溝溝里的黃鶴,也赤着腳一板一眼地演繹着《Rolling in the deep》,總覺得不中不洋,不東不西,這也是今日中國的寫照。
     

      木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