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跨過鴨綠江 “保家衛國” 抗美援朝 打出國威
( 2012-10-19 )



■一九五O年十月,中國志願軍跨過結冰的鴨綠江進入朝鮮。 資料圖片

主權爭議在中國不是新鮮議題。中共建立新中國至今六十三年,期間除了在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外,還先後和前蘇聯、印度及越南發生邊境戰爭,幾次的戰爭中國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中國都能在戰爭中獲勝--保住固有領土。今天開始,本報一連四期,與讀者共同回顧這四場戰爭。 

      新中國邊境戰爭系列
      (一)抗美援朝
      一九五O年十月,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紅色中國才剛滿一歲,百萬解放軍部分正準備解甲歸田,突然接到了重新武裝的命令,因為朝鮮半島的戰火已燒到了鴨綠江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新中國不得不打這生死存亡的一仗。這是二戰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編者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急於統一朝鮮半島的金日成突然向韓國發動襲擊,一度將韓國李承晚政權趕到了太平洋邊。美國控制下的聯合國(當時蘇聯因抗議新中國不能加入聯合國而不再參加聯合國會議)通過組織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政權。八月,美國二戰英雄麥克阿瑟發動仁川登陸,一舉將朝鮮軍隊擊潰,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指中朝邊境,金日成向中蘇求救。


      是否出兵 內部有爭論
      中國是否援朝作戰在當時中央領導層曾有激烈討論。有人認為新中國剛建立國力有限,根本無力抗美。但毛澤東力主援朝,他認為美國的目的不僅是要消滅金日成,朝鮮一旦淪陷,新中國也危在旦夕,故“抗美援朝”也是“保家衛國”。
      十月二十五日,中國軍隊突然對聯合國部隊發動了防衛戰,由於聯合國軍沒預料中國軍隊參戰,甚至還不知道數十萬中國軍隊已渡過了鴨綠江,中國軍隊僅用一個多小時便全殲在朝鮮溫井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部隊。
      中國軍隊入朝作戰,並沒有使用原來的部隊編號,使用“志願軍”這個名字是表明並不是新中國參戰,而是“志願人員”參戰,故美方開始也一度以為僅是中國少量支持朝鮮的社會人員志願組成軍隊參戰,後來才明白“志願軍”其實是解放軍的整建制部隊,而且得到了蘇聯在軍備和物資上的支援,朝鮮半島已變成了世界共產陣營和西方陣營間的戰場。
      由於聯合國軍不能抵擋志願軍的攻勢,麥克阿瑟一度建議美國杜魯門總統准許他直接轟炸中國東北,甚至向中國的主要城市投原子彈,但杜魯門則不願將韓戰擴大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否決了麥克阿瑟的要求,更將他去職。


      雙方戰線終止三八線
      其實志願軍司令彭德懷也認為志願軍不應冒進,因為志願軍空中掩護有限,後方的物資支援也沒法及時送到前線。但毛澤東則認為應一鼓作氣統一朝鮮,結果美軍的大規模反攻令志願軍遭受重大損失,不得不後撤到三八線以北。
      一九五一年四月,雙方的戰線終在三八線穩定下來。
      一九五一年六月,雙方開始了和談,但一面談同時也一面打。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三年七月,雙方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朝鮮戰爭正式結束。一九五八年底,中國撤回了全部在朝鮮的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代價沉重難分勝和敗
      朝鮮戰爭雖然已過去了約六十年,但對這場戰爭的歷史評價依然有激烈爭議。即使在美國,描寫韓戰的電影等文藝作品都很少,原因就是韓戰中很多問題說不清也道不明。
      在中國,有評論就認為朝鮮戰爭中國大敗,不光損失了“近百萬人生命”,而且造成中國至今不能統一,真正獲利的是坐收漁利的前蘇聯;另一方則說:朝鮮戰爭中國大勝,不光把美國趕到三八線以南,中國也由此戰樹立了堅強不屈的國家形象和今非昔比的國際地位。
      戰爭的勝敗在於戰爭的目的。參與一場戰爭,其成敗要看其結果是否達到了戰爭的目的,傷亡則是戰爭的代價。如二戰時歐美各國的傷亡遠大於德國,但戰敗是德國。
      中國參與朝鮮戰爭其目的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 顯然中國最後達到了這個目標。

      政治獨立 世界第三極
      中國達到了參戰的目的,但美國也不應說是戰敗。美方曾企圖借朝鮮戰爭一舉扼殺新中國,雖然不成功,但最後還是將其影響力留在了朝鮮半島。美國軍事專家曾評論,美國在韓戰對朝鮮勝了,但對紅色中國是敗了。
      而對於中國,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中國成功將美國人擊退到三八線以南,令新中國面對西方的威脅也有了緩衝帶,並逐步實現政治獨立,在美蘇冷戰時期成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
      韓戰也令歷史學者看到了世界歷史的偶然性:如果杜魯門同意轟炸中國,甚至向中國動用核武,今天的世界肯定就不一樣了;如果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沒有在朝鮮喪生,中國的歷史會否也不一樣呢?

      78萬軍人入朝 喪師15萬人 毛澤東長子殉國
      中國派出七十八萬軍隊入朝作戰,其中有十五萬人犧牲,包括軍職幹部三名,師職幹部十余名。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羅盛教等等志願軍烈士在中國家喻戶曉,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也是其中之一,他參加志願軍入朝僅一個半月即喪生。
      毛岸英一九二二年生於長沙,七歲時,母親楊開慧被國民政府殺害,他帶着弟弟毛岸青流浪街頭,後被中共地下組織找到送往蘇聯。在蘇聯,毛岸英參加了蘇聯紅軍,加入蘇聯共產黨,作為坦克兵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
      一九四七年毛岸英回國,中共建立新政權後,他曾任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的秘書,後來在北京機器總廠當工人。
      一九五○年朝鮮戰爭爆發,毛岸英在家中遇到即將前往朝鮮指揮作戰的彭德懷,即向彭德懷提出參加志願軍,並得到毛澤東的支持。十月二十四日,毛岸英作為志願軍司令部俄文翻譯兼機要秘書,隨彭德懷到達朝鮮昌城邵的大榆洞。


      美汽油彈燒死 年僅28歲
      第二天上午十一時,美軍轟炸大榆洞,毛岸英沒能及時逃出被汽油彈擊中的司令部作戰室,當場死亡,屍體靠他生前戴的蘇聯手錶殘骸才確認,年僅二十八歲。
      內地近年有報道透露,當初彭德懷等官員均不同意毛岸英入朝,但毛澤東回答:“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我的兒子不能去,誰的兒子又應去呢?”毛岸英犧牲後兩個多月,毛澤東才得到消息,據稱當時他僅淡淡的說:“岸英是一個普通戰士,打仗總是要死人的。”
毛岸英的遺體葬於朝鮮志願軍烈士陵園,不久前,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朝鮮時還專程前往悼念。

      上甘嶺戰役 成轉折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一首在中國膾炙人口歌曲,出自描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上甘嶺》,原唱者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李谷一、宋英、彭麗媛、韓紅、刀郎等中國老中青歌手都曾翻唱過,香港歌手汪明荃也演唱過,去年中國鋼琴家朗郎還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歡迎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國宴上演奏了此曲一度引起爭議。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爭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戰役由美軍發動,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的控制權為主。此役前後歷時四十三天,在三點七平方公里的地區,雙方傷亡約三萬人,志願軍最後取得勝利。


      雙方進入長期對峙
      此戰對朝鮮戰爭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由於上甘嶺戰役的失利,聯合國軍直至停戰,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的固守陣地發起主動進攻。中國方面認為,此戰的勝利成為志願軍鋼鐵意志的化身和抗美援朝勝利的象征。上甘嶺戰役也成為唯一列入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的中國戰例。電影《上甘嶺》拍攝於一九五六年,仍有數萬志願軍留守朝鮮。詞作者喬羽並沒有使用當時流行的政治術語,而是採用溫情的手法,以在朝鮮作戰的中國軍人思戀故土為背景,同時表明了中國人民熱情好客,渴望和平的生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動用武力。“豺狼來了”,才會“迎接它的有獵槍”。           



■毛岸英赴朝前和毛澤東在中南海。資料圖片

■在上甘嶺戰場上的志願軍。資料圖片■在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女兵。資料圖片■彭德懷在朝鮮戰場指揮作戰。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