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我”字趣說
( 2012-10-07 )



      “我”字是漢語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稱代稱。其實,“我”的最初含義與人稱毫不相關,而是古代的一種兵器!
      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其間,部落、諸侯之間為了地盤、利益和權慾等征戰頻繁。當時,出於兩軍對壘、攻城掠地的需要,各種冷兵器被派上了用場。這其中,就出現了一種尖端為三角刺,形狀類似戈的一種青銅兵器。這種手持的短兵利器便是“我”。
      《說文解字》中說:“我,古殺字”。說明在古代,“我”就是在戰場拼殺的武器。“我”盛行於商周至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重新規劃了國家的兵器,長劍成為冷兵器中的“主力”,“我”就逐漸淡出了戰場。
      從現今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我”來看,“我”在當時是戰場上通用的一種讓人見之膽寒、談之色變的兵器。
      而且從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當時征伐過程中使用率較高的一種兵器,主要的使用擊法有“鉤、掛、紮、挑”四種:它既可以橫擊鉤殺,還可以掃、劈,而且分長、中、短三種。
      商周時期盛行甲骨文,早期的甲骨文中,“我”字就頗似一種有許多利齒的武器,它實際上是“戎”的變形,翻譯成今天的語言便是“無人可敵的威猛戰器”。後來“我”字又逐漸變化成“禾”與“戈”的合字,意為“以手持戈”,也即手持戰戈的勇士。
      那麼,“我”又是如何由兵器演變成為第一人稱的呢?
      “我”字原是會意字。從手,從戈,意為手持戰戈的人。最早引申成第一人稱複數名詞,指王室、王族、貴族。古代王室一年到頭只做兩件事:祭祀與戎戰。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他們把自己這個統治天下的部族命名為“手持戰戈的人”,即“我”。甲骨文資料中的“我”,全部用為集體名詞。
      所以,古代的王室貴族都習慣將自己的部落、宗族統稱為“手持戰戈的人”,即“我這方的戰士”,於是,作為第一人稱的“我”便出現了。
      《說文》中說:“我,施身自謂也。”《詩經》中也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記載。從那時起,“我”作為第一人稱代稱便沿用至今。
      《易.觀卦》:“觀我生。”《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
      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賓語,《莊子》:“今者吾喪我。”

      作者:藍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