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五省鎖咽喉 路通懷化興
( 2012-10-05 )



■懷化洪江古商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古商城之一,方圓近30萬平方米內完好保存着明清後以商業及手工作坊為中心的建築遺址380余棟,被譽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圖為洪江古商城一間“票號”的舊址。新華社

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部,自古就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東中部地區通向大西南的橋頭堡和中國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由於近來數十年隨着鐵路交通發展飛快,因此被稱為“火車拖來的城市”。懷化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鬱,自然景觀秀麗。洪江高廟、黔城芙蓉樓、龍興講寺、通道芋頭侗寨、芷江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等景觀聞名遐邇。

      懷旅化原屬“荊楚之地”。沅水自南向北貫穿境內,境內重要的支流有酉水、辰水、漵水、舞水和渠水,古稱“五溪”,因此懷化自古又稱“五溪之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的先民們就進入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春秋之時,屬楚巫中地。秦朝統一後,在此設郡置縣,開始了國家的行政治理。唐代以辰州為據點,開始經營轄下六州;宋屬荊湖路。元設中書省。清朝置有2府、1州、1廳:辰州府,直屬湖南省。1949年後分設會同、沅陵兩個專區。
      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在湘西的大山裏,有一個叫榆樹灣的小鎮。人口不過3000,鎮上只有唯一的一條小石板路。一切的改變始於1970年8月。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親自審批,定下了枝柳、湘黔兩線在當時黔陽地區的榆樹灣鎮交匯的方案。
      此後, 湖南全省各界動員一切能動員的力量加入到鐵路的建設中。全省各地迅速掀起了支援鐵路建設的高潮。短短一個月內,100萬湖南人被動員起來。當年9月的一天,伴隨着嘹亮的歌聲和整齊的步伐,一支隊伍開進了榆樹灣鎮。10月,百萬建設大軍在湘黔沿線擺開了戰場。為了不給當地百姓增加負擔,會戰大軍遍地紮工棚、四處搭爐灶,形成了白天人山人海,晚上燈火通明的“景觀”。
      1972年湘黔鐵路通車,在懷化火車站舉辦了一場隆重的通車典禮。從此,中國的版圖上,懷化,一座火車拖來的城市悄然崛起。從火車站沿線拓展開去,懷化城市開始了裂變。到了1977年,懷化的人口已經急劇擴張到7萬多人。
      1977年底,當時的黔陽地區提出了設立懷化市的構想,1979年4月,國務院下文批准成立縣級懷化市。1998年地級懷化市成立。懷化城市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渝懷鐵路的建成通車、芷江機場的複航,懷化城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芷江機場建成於1942年,二戰期間,這裏曾是盟軍在遠東的第二大軍用機場,陳納德及其所組織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曾以此為基地迎擊日寇,為支援中國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後為空軍保留機場。2002年12月,芷江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2005年複航。
      作為一座年輕城市,懷化沒有1970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1990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跡。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着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公路網絡框架亦已基本形成。目前,懷化已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芷江受降遺址 記錄驕兵下場
      懷化是山的海洋。雪峰山脈和武陵山脈逶迤蜿蜒,勢若遊虹。正是由於它地處五省咽喉地帶,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引發了二戰中重創日軍的大會戰湘西會戰,粉碎其合圍重慶的圖謀。芷江受降紀念坊應運而生。
      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余人。起初,日軍為了佔領芷江飛機場,維護湘桂、粵漢兩鐵路的交通,於4月初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中國軍隊以新寧、益陽、邵陽之線,且戰且退,經過激烈戰鬥,到5月6日,日軍傷亡重大。
      8日,第4方面軍主力在中美空軍配合下,向日軍舉行全線反攻。此後一個多月,在數十場關鍵戰鬥中,國軍越戰越勇,逐城逐縣收復失地,日軍再也沒有了此前驕橫之態,節節敗退,除極少數逃脫,大部分被殲滅。此役日軍傷亡2.7萬人,其中死亡12498人,還有大約1000人被圍困後失望自殺,國民黨軍隊還奪得日軍軍旗90多面。此次戰役提高了國民黨軍隊“反攻之士氣”,它是國民黨戰場從防禦轉入進攻的重大轉折點。
      芷江受降紀念坊座落在湖南省芷江縣飛機坪邊的七里橋磨溪口旁。全坊為水泥建築,四柱三拱門,高8.5米,寬10.64米,結構雄偉,氣勢巍峨。受降舊址由受降會場、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何應欽辦公室三棟魚鱗板雙層木結構平房組成。
      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應欽在這裏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禮,簽發了載有投降詳細規定命令備忘錄24份,部署了中國16個受降區102處繳械點的受降工作;收受處理了與蔣介石、岡村寧次、冷欣等人來往電函40餘份;確定了日本投降各項具體條款,受降簽字時間、地點,完成了接收日軍投降全部實質性工作。
      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於8月21日下午4時於七里橋村磨溪口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室內陳列的桌、椅、沙發等均屬原物。
      “八年烽火起盧溝,受降一日落芷江。”據1945年《時代精神》《芷江受降記》一文記載,“芷江定為受降地點,具有雙層意義。一、芷江為敵喪師折眾進攻未逞之重鎮,今春湘西會戰,為我轉勝起點,中國八載抗戰卒告勝利;二、芷江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廣大機場銀鷹相接,極為壯觀。城郊新車平治,新裝備之戰士荷槍站立,一片朝氣,人見此,必凜於中國勢力,有所戒懼。”

      漢武賜印時 夜郎已強大
      夜郎是戰國前後西南夷中軍事力量最雄厚的一個少數民族國家。直到公元前110年左右,漢武帝正式賜夜郎王印時,才被中央統治集團承認。據考證,夜郎國都城在懷化北部沅陵縣境內。
      秦及漢初,夜郎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繫。至西漢成為漢郡縣後,日益受到漢文化影響,中原的金屬製品、手工業品、生產工具與灌溉技術等都很快輸入夜郎地區,蜀地的枸醬等土產,常經夜郎運到南越。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裏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前延續至今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鬥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前不久,專家組對湖南沅陵窯頭村一帶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和測試,初步確認這一帶在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曾產生過史載的以“五溪蠻”苗人勢力為主的古國,當地土著力量的轄區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範圍重合。此發現有望揭開“西南苗夷文明中心之謎”。

      唐宗賜寺名 意在維穩
      龍興講寺位於懷化市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138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學院。
      在古代,設立講堂講習學問,每所講堂,均有堂舍樹間,相當於現在學校的教室。寺中講堂,主要由僧侶向佛學弟子或善男信女講解佛學經典。沅陵龍興講寺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稱帝第二年下旨修建的專門用於傳授佛學的寺院。
      講寺之所以用龍興為名,是比喻帝王之業的興起。《尚書序》載:“漢室龍興,開設學校,九五飛龍在天,猶聖人在天子之位,故謂之龍興也。”由此可見,唐太宗敕建江南講寺並賜名龍興,是有其深刻政治含義的,是希望借此通過佛法傳播,感化“判服無常”的西南群蠻,實現教化一方,穩定一方,進而達到穩固朝廷對江南的統治。           



■銅虎栩栩如生,是夜郎民族崇拜的圖騰和權力的象徵。網上圖片

■夜郎鎮。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