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海外留學掀熱潮 學習生活夢一場
( 2012-10-05 )



面對目前不容樂觀的升學、就業形勢,讓孩子出國“鍍金”成為很多中國富裕家庭的選擇。這也成為越來越多的海外院校、留學仲介機構的“商機”。圖為北京一個教育展上,600家海外院校現場招生。中新社

中國年輕人海外留學潮近年來波起雲湧,不過,一組題為“失落的留學夢”的照片近日在網上熱傳:無煙宿舍中的煙盒煙蒂、課堂上無奈迷惘的眼神、閉塞的華人生活圈子……照片一經刊出就引發熱議,其中不乏對留學生“頹廢”生活的批評、對混合着無奈與迷茫的留學潮提出的質疑,當然也有不少同情和鼓勵的聲音。

      拍照片的是一個美國女孩,叫黛西.霍爾多夫(Darcy Holdorf),她是俄亥俄大學視覺傳播專業的研究生。
      她說,自己只是想拍出一個美國學生眼裏中國留學生平日生活的樣子:“我想傳達出這樣一個感覺——他們從父母那裏感受到壓力,因為父母為了讓他們來留學花了大筆錢,也希望他們能順利畢業。他們期待着將來回到中國,能有一個大好前途。但眼下,他們卻要被迫學習鼓勵追求自我的異國文化,並因此搞得支離破碎。”


      照片惹怒同學
      據北青網報道,這組照片原題為“Not Here or There(不知身在何處)”,引進後的標題被改為“失落的留學夢”。照片在中國的反響之劇讓黛西始料未及,這也讓她難以理解。原文跟帖有數千條,多達七萬的網民參與其中。而美國,俄亥俄大學裏的華人學生社區更是炸了窩。曾跟黛西關係密切、甚至熱情地教她打麻將的中國朋友,其中有些人現在跟她鬧掰了、翻臉了。“他們對我發火,衝着我大叫,要求我把麻將照片刪了。因為他們的父母,看到照片後,非常生氣!”黛西感到很鬱悶。
      面對眾多指向“報道存在誤讀”的指責,中國網站負責該期報道的編輯回應道:“如今,海外中國留學生人數正處於爆炸性的增長階段,但鮮有關於他們走出國門後生活學習故事的比較成熟的攝影報道,選登這一系列照片初衷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新聞觸覺。
      報道中的信息都嚴格來自於黛西的文章,沒有一處編造和篡改。早在和黛西的前期溝通中,她就明確表示可以從她的長篇報道中擷取信息。”


      外媒披露留學問題
      對中國留學生日益感到好奇和強烈關注的絕不是黛西一個人。實際上,國際社會對中國學生“留學夢”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近一年來,《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等海外主流媒體在中國學生輸出量激增的形勢下,也紛紛發表主題報道與評論,其中不乏對一些留學問題的揭示。
      2012年6月,部分美國學校的招生官員和顧問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他們識別出中國學生申請書的範本套用,質疑很多留學仲介弄虛作假,並表示英語成績並不能證明學生真實的語言能力。
      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某些中國的留學仲介公司幫助“客戶”參加相當於英國高考的A-Level考試,只獲得三個C的低分便可就讀英國一類院校,這些中國學生的實際水平在課堂中“露餡”,難以跟上學習進度。
      俄羅斯《新消息報》發表題為“為什麼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選擇海外留學?”的文章,分析說中國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是這一趨勢的根源,即學習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將獲得金錢和權力視為學習目的,因此不惜付出巨大努力。

      身處海外 難脫中國朋友圈
      近年來,中國學生到海外留學的風潮盛行,但黛西不明白,為何這些學生會選擇一個小鎮讀大學,更不明白為何他們不去適應美國的生活方式而總是與中國朋友待在一起。
      黛西從小就富有冒險精神。根據表哥的回憶,從5歲起,她就立志成為一個攝影記者,要環球旅行,還要嫁給一個法國人。作為一個在北加州小鎮裏成長的姑娘,她說真不明白自己為何有這樣瘋狂的想法。
      這個小鎮姑娘隨後和全家搬到了三藩市灣區。她和自己最好的一個朋友遊歷到法國,其祖父竟然認識科西嘉島的黑手黨,這段特別的經歷使大城市郊區的平淡生活更不能讓她滿足。黛西大學選擇學習新聞,又跑去智利的聖地亞哥學拉美政治和西班牙語。現在,她的攝影學習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進入俄亥俄大學的視覺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每天,我推開家門走出去,都能看到一張張中國人的臉。”黛西說。俄亥俄大學在美國中北部的一個小鎮子上,此地以白人為主,街上很少能看到亞洲人。可是,令黛西驚訝的是,當她第一次走進俄亥俄大學時,校園裏竟然到處都能看到中國學生。
      黛西讀大學時,曾修過三個學期的漢語。2008年至2010年,她到過中國,在上海、昆明、廣州住了一陣子。她想知道,來俄亥俄大學讀本科的中國學生,日常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
      “我來這所大學,是因為這裏有我很想讀的專業。我特別想知道,這些中國學生,不遠萬里地跑到一個美國小鎮上,究竟是為了什麼?他們多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長大的孩子,能喜歡待在這麼小的地方嗎?來之前,他們知道這個地方、瞭解這所學校嗎?有過什麼期待嗎?”
      紀實攝影是黛西的專業所長,她想給中國學生拍片,採訪報道他們在美國大學裏的真實生活,以糾正部分美國人的偏見。黛西從2011年春天開始,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集中拍攝,於是便有了這組名為《不知身在何方》的照片。
      談及這個標題,黛西表示,她花了很長時間才想到這個題目。她試圖表達的是,這些中國學生即使身處俄亥俄的雅典小城,卻仍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他們被扔到這樣一個文化融合氛圍並不理想的地方。“這些學生並不能完全適應美國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中國朋友的圈子裏,以中國的方式生活。他們不可避免地被這些經歷改變,卻沒有着落,遊走在回家之後更傳統的文化經驗和他們在美國這個小鎮裏沒有約束的生活中。在這裏,通向文化交流的橋樑並不多。”

      住在“中國城”  說漢語打麻將
      在採訪英語強化班負責人時,黛西第一次聽說了“中國城”:“中國學生最集中的一個地方是‘中國城’,他們同住在那一棟樓裏。當時我嚇了一跳,完全不能相信,因為我覺得這事太奇怪了。你知道,當我到海外讀書的時候,我可不想跟一幫美國人住在一起。這樣做,對很多事情都沒好處。因為這不是學習語言最理想的狀態。”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黛西決定一個人去“中國城”親眼看一看。“中國城”的正式名稱叫做斯科特樓,它實際上是一棟留學生宿舍樓,因為住的中國學生太多,被人稱為“中國城”。雖然現在中國學生已被分散到了其他宿舍樓,但2011年的時候,這裏共住了215名學生,其中180個是中國人。
      在樓道裏,黛西碰上了宿舍管理員。在交談中,她得知,當天晚上要舉辦專為中國留學生準備的派對。不過,舞會辦得似乎並不很成功。宿舍管理員說:“紅黃相間的燈光,映照着面具下害羞的臉。多數中國學生,只是待在圓形舞廳邊上的陰影裏,三五成群,打趣閒聊,只是隨着音樂的律動,微微彎一下膝蓋。各種甜膩的亞洲風格流行曲,循環播放了一夜。”
      黛西的許多照片,都是在“中國城”裏拍攝的,包括打麻將的照片。黛西在報道中評價道:“這裏幾乎處處彌散着徹頭徹尾、堅不可摧的中國‘特色’。”

      生活在中美 文化夾縫間
      “美國,最早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像紐約和洛杉磯那樣的大城市,而當我來到俄亥俄,發現完全不一樣。”中國留學生泡泡告訴黛西。還有不少人也跟她說,來了以後才知道,俄亥俄大學跟俄亥俄州立大學是兩回事兒。俄亥俄州立大學,位於俄亥俄州州府所在地,在全美排名50位左右,是所名校;而俄亥俄大學,不僅排在百名以外,還是在這麼小的一個鎮子上。
      至於來美國前有什麼期待,黛西採訪到的大部分中國學生的回答是:“沒什麼期待,也不知道該有什麼期待。”但他們卻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期待什麼——那就是不希望在美國的校園裏,遇見這麼多中國同學。雖說人在美國,但他們跟老鄉待的時間,比跟美國人待的時間還長;說漢語的時間,比說英語的時間還多;明明是在美國上大學,但一起上課的幾乎全是中國人。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只有一個女孩,告訴黛西她有過熱切的期待。女孩的英文名叫克萊拉,來自中國西北部,為獲得申請和簽證的幫助,她家付了2.5萬元人民幣的仲介費。黛西見着克萊拉時,她剛到俄亥俄大學不足一個月,當時她正和幾個女孩一起看電影。克萊拉曾期盼自己能有一位美國室友,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她的美國室友一直沒有出現。宿舍裏,只住着克萊拉一個人,每天下課回來,她都要面對一張空空的床板發呆。
      中國學生向黛西抱怨說,被有些“沒良心的”仲介忽悠了。有些仲介告訴他們,到美國後,只需要讀三個月的語言,就可以上專業課了。但到了俄亥俄大學後,因為英語水平低,尤其是聽力和口語太差,幾乎所有的中國學生,都需要讀英語強化班,它相當於正式開始專業學習前的預備課程。
      “這意味着,在真正開始大學學習前,他們不得不先在這個語言班裏下點功夫。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兩年、三年,才能通過這個強化班的重重關卡,不少英語‘困難戶’就此誕生。”黛西說:“他們花大把時間完成無數個小時的線上聽力練習,編排那些情節瑣碎、且跟自己的現實生活毫無瓜葛的短劇,來闡釋美國文化。”因為中國學生喜歡待在一起,加上語言障礙,他們真正接觸美國生活的渠道,可謂少之又少。雖然人在美國,卻仍是在通過教材,瞭解着美國文化。
      “他們在強化班上課,就像生活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的夾縫間。”黛西說,泡泡還好,她的口語不錯,通過語言考試後已正式開始學習專業。儘管身邊有了很多美國同學,但泡泡依然覺得交流困難,“有些美式笑話,我根本聽不懂,就只能跟着笑” 。

      擇校:學生家庭共參與
      在做出留學決定和申請院校的過程中,家長應與孩子共同規劃,同時培養其自覺的學習習慣、打好語言基礎,減少擇校的盲目性,從而防止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無所適從、自我迷失。
      準備:重在積累與規劃
      通過學習提高考試成績,補充必要的語言知識;通過學習資源瞭解留學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歷史,這不僅能讓學生更快地適應異國生活,也可以作為與海外學生的共同話題和談資;篩選海外院校信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發揮所長、長久受益。
      求學:心理調適、主動學習
      注重培養和激發好奇心,好奇心旺盛的人會不斷尋求突破,不然就容易在受到外界打擊後止步不前;中國留學生並不具備當地學生從小耳濡目染而形成的知識結構及文化積澱,因此只有具備強大的心理調試能力,才能適應文化差異並試圖融入當地文化,而不是自我邊緣化、與現實脫節。
      生活:打破溝通障礙
      別把自己當外人,在分組學習和課外活動中積極參與和自我表現;要抱有和海外同學相互學習的心態來為自己創造交流機會。

      海歸光環 漸漸消失
      曾幾何時,海歸,即海外學成歸來的那些留學生們,身上罩有一道令人敬慕的光環,那光環就像是通行證,能讓他們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如今,那光環在很多海歸的身上不見了。
      某科技電子有限公司出產高科技產品,其研發工作需要精尖的科技人才,但其總裁卻表示:“海歸我們不要。過去曾經招聘過,現在是一個也不招。不是我們不需要人才,問題是我們想要的人才沒有,試用過的海歸一撥兒又一撥兒,技術創新的能力沒見着,在海外養出的毛病卻不少,讓人失望。”
      據《天津日報》報道,某酒店總經理也表示:“天津好多涉外高級酒店,按說酒店管理專業的海歸們進這些酒店工作最合適。可事實卻是他們找工作很難。一是這種人才多年來已近飽和;二是這些孩子眼高手低,張口先問是否高薪,而且要求管理職位,可又沒有管理的水平,好多人連一份像樣的管理計劃書都寫不出來。有些海歸因特殊原因招進來了,不會管理就派他們去搞接待吧,一試又發現其英語很差。”
      社會對海歸態度劇變,苦了萬千辛苦留學的海歸。魏志學當年考不上大學,花高價到新西蘭留學。外語不過關,上課聽不懂,留學四年,打工、旅遊佔去大部分時間,最後他勉強混下一張文憑。回到中國後找工作,一面試哪兒都不要他。                       



留學生活

初來乍到的中國學生難以融入美國校園文化。課堂上是大量的英語聽說訓練、美國文化介紹,課後卻是聽不見英語的中國朋友圈。左圖為幾名中國學生聚在一起吃飯。右圖為中國學生在英語班學習。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