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扮演元首 順勢而為 嚴家淦
( 2012-09-28 )



嚴家淦攝於故居照片。

在漫長的兩蔣時代,1975年因蔣介石去世而繼任三年第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嚴家淦是唯一異數。他作為蔣氏父子完成權利交接的接力棒,常被戲稱為過渡總統,但他通過博取蔣氏父子信任從而登臨大位執政三年,亦為自己的平淡一生陡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這個位子是暫時坐坐,三年後一定要交給經國兄,所以所有的做法不要把我突出。——嚴家淦

      嚴家淦是江蘇人,比蔣經國大5歲,長期從事技術工作,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性官僚,他到台灣時間很早,但長期在島內默默無聞。嚴家淦性情溫和,生活簡樸,從政不太張揚,他奉行八個字的人際關係哲學,即:“退一步想,易地而處”。嚴家淦的確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他在擔任台灣省副主席期間,輿論對他的評價比較低調,稱他是“好人,不是好官,是好國民,不是好公僕。”


      沒班底無派系 受蔣介石賞識
      1963年,陳誠辭去行政院長,蔣介石提議由嚴家淦接任。對此舉,在台灣政壇不少人不以為然,也有的瞠目結舌。因為嚴家淦長期在島內默默無聞。提議這樣的人擔任如此重要職務,似乎不太符合蔣介石用人的標準。
      而實際上,蔣介石用心良苦,其一,嚴家淦沒有班底,不參加派系,其二,那時,經過陳誠的鋪墊,蔣經國在組織上、政治上的經營,有比較好的基礎了。在陳誠之後,蔣介石不能再啓用“老臣”,也不能任用本事太大、野心可能大的人,以免出現影響權力交接新的障礙。
      另外,在蔣介石看來,嚴家淦奉行的八個字的處世哲學,有彈性,全球權力平衡;在政治上,沒有很強的權慾,可以說在政治利益上是個“中富即安”的人。儘管他政治才能不是一流,只要不爭功,不爭權,無為而治也行。
      1963年12月,國民黨中常委會正式通過了嚴家淦內閣組成名單,嚴家淦從陳誠手中接下“良相”的接力棒,老老實實地為蔣經國接替蔣介石的權位修路鋪石。
      上任伊始,嚴家淦便提名蔣經國為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部長俞大維辭職,並向嚴家淦保薦蔣經國。坐上國防部部長的位置,這意味着蔣經國已經徹底掌握台灣的軍權。
      1966年,經蔣介石提名,嚴家淦被選為副總統,仍兼任行政院院長。這個大動作引起了當時台灣政壇的大騷動。據前監察院長錢復透露,“提名副總統那個時候很多人想,老老實實說我也不好提名字,大概至少有5個人心裏癢癢的認為自己有機會,但是老先生(蔣介石)從頭到尾考慮的只有一個,就是嚴先生。也就是說蔣公老早就看定,可以接他的就是嚴先生。”
      1969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實質性“親政”。1972年,在第五屆國大召開,蔣介石接到嚴家淦請求辭去行政院長的辭呈,提名由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隨後,立法院以高票同意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
      蔣經國執掌行政院大權後,牢固地掌握軍隊,在政治層面推行了一些革新舉措,如提出“台人治台”的口號,增選和補選台灣省籍的中央民意代表和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起用台籍新人入閣;整肅政紀,宣導“平凡、平淡、平實”的三“平”政風;修正或廢止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精簡機構,這些舉措的實施,給台灣政壇帶來一種新的氣象。在經濟建設上,發布第6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以及一些相關的經濟措施,在減緩國際石油危機的衝擊,抑制通貨膨脹,安定社會生活方面趕到了較好的作用。


      凡事與蔣經國商量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台北,嚴家淦隔天在總統府大禮堂宣示繼任:“我們遵循總裁的指示,今天的革新應視同革命,不過這種革命是以革新的手段,來達到革命的目的。”此時他的心中已經有了定見。據時任新聞局局長的錢復稱,“我到府裏去,他就第一句話跟我講,‘君復兄啊,我這個位子是暫時坐坐,三年以後一定要交給經國兄。所以我們所有的做法不要把我突出,你要幫助經國兄在國際間,讓國際人士多瞭解他。’”而在嚴家淦領銜推舉下,蔣經國出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暨中常會主席,將最高權力握在手中。
      就任總統後,嚴家淦小心謹慎,本分地充當好“過渡總統”的角色。除了扮演“憲法”上的“元首”角色外,對於重大決策決定,他都與蔣經國密切協商,共謀解決之道,使政治體系的運作,並不因權位的名實不符而生齟齬之感。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名在嚴家淦,權在蔣經國,這種“嚴蔣體制”使無為和有為得到了絕妙的結合。1978年,嚴家淦將領導人的棒子交給了蔣經國。
      在台灣仍處於威權政治的時代裏,嚴家淦三年的過渡啣接,改寫蔣介石父傳子的歷史。政治大學台史所所長薛化元這樣評價,“嚴家淦提名蔣經國,作為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他對整個局勢的發展是順勢而為。”     

      “新台幣之父”本是富家子弟
      嚴家淦出身富人家庭,18歲時被保送至上海聖約翰大學理學院,往來學校與家裏,他不坐普通的火車、普通的船,“當時他們自己家裏面有一條小遊艇。”嚴家淦部屬魯潤康回憶說。年輕的嚴家淦還是一位前衛青年。其子嚴雋泰透露,“父親年輕的時候,喜歡開車玩車子,據說上海剛剛開始有車子的時候,他就買車子”。
      大學畢業後,嚴家淦憑借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在洋行找了一份差事。嚴家淦的初衷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在當時,外面的人對替外國人做事情,叫“買辦”,大家認為做買辦太沒有出息了,嚴家淦於是毅然決然辭職,走政府的路線。
      1931年,27歲的嚴家淦踏入公職,這位曾經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轉到當時窮鄉僻壤的福建,成了福建省長陳儀最得力的財經幕僚。            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後不到兩個月,嚴家淦收到人事命令,陪同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到台灣,擔任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長。
      1949年,陳誠從魏道明手中接任台灣省長,並接受後者的推薦,讓嚴家淦繼續擔任財政廳長。嚴家淦建議陳誠改革幣制,廢除舊台幣,發行新台幣,實行金圓券跟新台幣隔離,他也因此被經濟學家稱之為“新台幣之父”。
      嚴家淦認為,現代化政府組織必須建立預算制度。1950年代,他說服蔣介石,建立預算制度。當時台灣經濟百廢待舉,嚴家淦推動獎勵投資條例,在促進企業投資方面發揮了功能,也為台灣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奠定重要基礎。台灣從克難經濟到農業經濟,再到進入工業經濟,而後又變成“亞洲四小龍”之一,都是嚴家淦一步步領導起來的。
      嚴雋泰回憶說:“父親回到家裏,很少談公事。父親是一個默默做事的人,他曾說,一個組織裏不能每個人都往前衝,他一路從基層起來,需要他帶頭衝的時候,他就往前衝,不需要他往前衝的時候,他就協助別人往前衝。”
      嚴家淦的淡泊作風,一舉一動深深地烙印在每個家族成員的內心深處,他的9個子女無一從政。“我們五兄弟,大哥學法律,其他四人都是學工程機械相關科系,例如二哥學機械工程,三哥和我學電機,小弟學材料,都是自己的選擇,爸爸沒有特別干涉。”嚴雋泰說道。
      遷居台灣的數十年間故土難回,晚年的嚴家淦更加思念家鄉美味。嚴雋泰回憶說:“我們家鄉的粽子跟台灣本地粽子的做法不一樣,所以年輕時候每逢過年過節,比如端午的時候,家裏媽媽年輕的時候還會做粽子,尤其是有一種叫做蛋風糕的糕,那個也是台灣沒有的,那就是我媽媽自己親手做。過年的時候也有好多種吃的東西,也是以前這裏本地沒有的,都是媽媽親自做好了給我們大家吃。”

      決意落葉歸根 程思遠搭橋
      李宗仁留美期間,決意落葉歸根,其政治秘書程思遠於是五上北京,從中牽線搭橋。
      第一次 1956年4月,程思遠應邀到北京,周恩來點名要程思遠邀請李宗仁等人回來看看。程思遠回到香港後,把同周恩來見面的經過寫信告訴李宗仁。
      第二次 1959年10月,程思遠到北京向周恩來介紹了李宗仁這幾年的情況,轉達了李宗仁想把自己珍藏的一批書畫獻給祖國的意願。周恩來認為,李宗仁回國定居的時機尚來成熟;至於所獻文物,政府可接受。
      此後,程思遠將二次上京的情況向李宗仁作了詳細彙報,並轉達了中國政府送給李宗仁的一筆旅費。
      第三次 1961年,周恩來約程思遠6月到北京一行,建議李宗仁在方便的時候到歐洲去,並要程思遠去同他談一談。1963年,李宗仁決定在瑞士蘇黎世同程思遠會晤。
      第四次 為籌備會晤一事,程思遠1963年11月14日第四次到北京。周恩來要求其轉達“四可”原則:一、李先生可以回國看看,以後仍回到美國;二、李先生返美以後,仍可以隨時回來,祖國永遠向他開着大門;三、李先生可以離美往歐洲一個時期,以後再回來看;四、李先生可以回國定居。
      是年12月,程思遠與李宗仁久別重逢。李宗仁說:“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人到晚年,更思念祖國。”李宗仁傾向於回國定居。程思遠回到香港,立即寫信報告周恩來。
      第五次 1965年5月,程思遠致函周恩來,轉告李宗仁回國之心甚切。周恩來作出決定:時機已經成熟,李先生可以回來了。
      李宗仁得信欣喜若狂,於7月17日晚上,和夫人郭德潔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排除險阻,搭機離開瑞士,經雅典貝魯特卡拉奇飛到北京。

      毒死李宗仁 康生嫌疑最大
      在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之中,李宗仁的地位極為特別。他是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副總統、1949年1月21日至1950年3月1日更代理蔣介石行駛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職權,因台兒莊大捷名震一時,但最終與蔣介石分道揚鑣,在美國呆了16年後回到北京。1969年,李宗仁病死在北京,據傳是康生下的手。
      李宗仁為國民黨新桂系首領。1910年參加同盟會,以實力派軍人加入在廣州的孫文陣營。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並在台兒莊會戰中親臨前線督戰指揮,獲得國軍抗戰中的首次大勝,名震世界。
      1948年國民黨行憲,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次年元旦,蔣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一職,欲與大陸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以就醫為名出走美國。
      1954年2月,李宗仁的副總統之職遭國民大會罷免,他也無可能赴台。而在此前後,李宗仁曾加入第三勢力,並曾公開建議“台灣可成為美國之一個自治州”,但乏人響應。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間,李宗仁歸國心切,先後五次派舊部程思遠到北京,會見周恩來,準備歸國之事。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偕妻郭德潔回到大陸,四年後因肺氣腫逝世,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但據《李宗仁回憶錄》作者唐德剛表示,李宗仁是遭慢性中毒而死。1978年11月9日,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的胡燿邦提到李宗仁中毒致死的疑案時說:“我們肯定了李宗仁是慢性中毒死亡……李宗仁到底死在誰的手中,當然康生(中共特工首腦)有最大嫌疑。”

      娶胡蝶私生女為妻
      李宗仁一生有三位夫人和兩個兒子。原配李秀文1911年與李宗仁結婚,生子李幼鄰。1949年後,先後寄居香港和古巴。1958年在美國與兒子團聚。1973年10月,李秀文回到中國,後定居桂林,被選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桂林市政協常委。1992年謝世。
      第二任妻子郭德潔,18歲時嫁給李宗仁,一直陪伴在丈夫身邊,後加入美國國籍。1965年和丈夫一道回國,次年因病去世,成為中國公民。
      第三任妻子胡友松是影星蝴蝶的私生女,在大陸官方的安排下,1968年與李宗仁結合,精心照料李宗仁至去世。文革期間,胡友松坐過牢,被下放勞動,後化名王曦,成為一名工人,最後被調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1998年4月,胡友松定居台兒莊。
      李宗仁的長子李幼鄰並未秉承父志,而是成為一名商人。1949年12月,李幼鄰護送父親到美國治病,從此定居紐約。1973年10月底,他送母親李秀文回國,自己仍返美經商。1993年5月中旬,李幼鄰病逝。其妻名叫珍妮,為美國一混血女子,兩人生有4個女兒。
      次子李志聖,12歲隨父母一起到了美國。大學畢業後,在美國一家公司擔任廣告設計的職務。妻子龔懷磊,四川人,在紐約一機關供職。有一子一女,名字分別叫國欽、珍珍,家庭美滿。                 



嚴家淦(左)與蔣經國一起交流。

嚴家淦之子媳嚴雋泰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