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大腸健康就從監察息肉開始
( 2012-09-21 )



      大腸健康,與心臟健康相媲美,同樣需要公眾關注。溫哥華聖若瑟醫院腸胃科主任及手術部副主管曾子亮(Victor Tsang)醫生說:“大家在約見家庭醫生做身體檢查時, 勿忘記要討論大腸問題。我們應該能夠毫不介意地,談及自己身體健康的每一個層面,包括大腸的動靜。”
      肛門部位不舒適,其實是一個常見的健康狀態,但有些人會覺得這話題非常尷尬,不想談論,寧願把自己身體的不適忘懷,甚至認為假以時日病痛自然消失。曾醫生懇請大家,首先要克服自己討論大腸問題的尷尬心理,然後進一步,深入瞭解這身體部位的正常運作。
      曾醫生說:“我們知道大腸癌是一個可以避免的病症,已有一段相當時間。”大腸癌是由一些初期尚屬良性的瘤或小結,稱為息肉(polyps)演變而成的。這些息肉的生長極為普遍,關鍵是醫生並不知道哪位病人的體內有它們的存在。唯一能夠鑑定體內有否這些息肉生長的方法,就是做大腸檢驗;否則,恐怕要等到症狀出現,才能確知。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目前是鑑定大腸內息肉存在的最佳方法。這個過程使用光纖影像機由肛門進入體內,至盲端部位,這部位就是大腸的開始,也是闌尾(appendix,俗稱盲腸)、迴腸(ileum,小腸的末段)與大腸連接之處。大腸內部的影像就會呈現在高清電腦熒屏。
      曾子亮說:“無論如何,大腸鏡檢查都會為大家帶來好消息。如果找到息肉,我們會立刻把它們清除;如果找不到,十年內都無需再做同樣的檢查。”

      糞便化驗  每年一次最有效
      其他化驗,對測試大腸息肉及大腸癌都非常有效。曾子亮說:“糞便化驗較容易做,花費較低,而病人也不會蒙受因大腸鏡檢查,而引至腸部略受刺傷的輕微風險,而且無需使用麻醉劑。”
      其實糞便化驗要每年做一次才真正有效。如果在糞便發現有血,病人就需做大腸鏡檢查,追查原因。而在這檢查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一些良性息肉。大家要注意,如果一發現病征就要立刻做大腸鏡檢查,而不再是糞便化驗。
      曾子亮又說:“病人大腸內的息肉被發現及清除後,我們會繼續觀察,留意是否有病征顯示息肉正在醞釀中;而我們復診病人的次數,就要看息肉的大小、品種及特征而定。”
      在曾子亮執業17年來,大腸鏡檢查的科技突飛猛進。他表示:“現在的探測器非常靈活,令病人在程序展開時比較舒適。大腸癌經常在盲腸部位發現,所以能夠把透視鏡輸送至盲端,確實是新科技發展的大躍進。”
      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工夫,也較前容易接受。
      曾子亮說:“有這些改良措施加上高清影像,就能更徹底地用大腸鏡檢查,以治理更多大腸內暫屬良性的損傷。”
現今的醫護制度,因為受到嚴重財政預算限制,在作出抉擇時,經常要考慮不同因素,包括成本效益。曾子亮引述兩個可以“減低大腸癌對社會的負擔”的途徑。
      第一個策略是測試所有完全沒有病征的人:“大腸癌已是非常普及,所以需要重視它。測試一些完全沒有呈現症狀的人,能及早發現息肉再把它們清除。就算真的發現有癌症,它們也極可能是初期及較容易治越的階段。”
v第二個策略就是追查探討病征。曾子亮說:“大家不能漠視大腸運作不正常,或者肛門部位不舒適等病征。我每月都接見到一些病人,他們認為肛門部位不適、發癢及出血都由痔瘡引發;至今這些病人不是已患上癌症,就是體內證實有屬於良性的損傷。”
      家庭醫生就最能確認病人病征的嚴重性;他可以要求病人做一些測試或者轉介病人到專科醫生那裏,接受一些較深入的測試程序,例如大腸鏡檢查。
      曾子亮說:“我們要清楚身體的正常運作,才能察覺到哪些情況要告知醫生。”這是指我們沖廁前要先察看坐廁,或者如果如廁的習慣有改變、或留意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身體不適,這都是我們要格外留神的地方。
      他建議所有年齡50歲以上人士,需瞭解自己身體的如廁功能,及主動與家庭醫生討論關於大腸健康的問題。他說:“其實大腸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機會就應該請教醫生有關大腸問題,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去啊!”

      文:溫哥華錦繡人生醫護基金會
      聯絡:林羅慧琛/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