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野生火雞 犀利的混搭
( 2012-09-14 )



雄火雞集體求愛。

野生火雞是指北美廣泛分佈的普通火雞,即Meleagrisgallopavo,而同屬的另外一個物種,眼斑火雞(M. ocellata)只分佈在大概相當於瑪雅人曾經統治過的地區。

      野生火雞不論是羽色還是體態都更加有個性。這種生活在開闊林地邊緣的大鳥的外貌無疑是令人驚歎的。首先它真的很大,體長可以超過1米,最大翼展有1.6米,體重可達10公斤。儘管如此,野生的火雞還能飛,可以飛出400米遠而不落地。當然更多的時候它們是在開闊的林地上跑來跑去,尋找着一切適口的東西吃:從草到堅果,從小蟲到蜥蜴。
      火雞還有一身犀利的混搭:裸露的長脖子和長腿,配上一身鎧甲似的泛著金屬光澤的深色羽毛,胸口還有一撮毛作為特殊的掛飾。火雞的雄鳥叫做湯姆(Tom)。那撮毛在湯姆們的胸口又粗又長,因此被稱作“鬍子”,不過,也有大約20%的雌鳥具有這種“鬍子”。湯姆們還有個特征是嘴基部和脖子上有發達的肉垂,拖在脖子前面像一條綬帶,因此火雞又被叫做吐綬雞。

      身體隨情緒變色
      當湯姆們在追求配偶時,他們會換上婚羽,黑色的羽毛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中會呈現五彩的光澤:有的紅、有的綠、有的紫;有的像古銅、有的像青銅、有的像黃金。不僅如此,它們還真的能讓自己的身體隨着情緒在幾秒鐘內變色:頭頸部肉垂裡的小瘤會充血,裸露的皮膚會因此顯出鮮豔的藍色和紅色。當然,湯姆最壓軸的表演還是展開他華麗的尾羽,就像孔雀開屏那樣。

      公火雞集體求愛
      火雞的社會結構很有趣。湯姆們通常會拉上自己的一幫兄弟,一起在姑娘面前求愛,這樣的組團交友的行為比單個的求偶的行為往往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而且團員們往往真的都是血親上的兄弟,只要兄弟找到妞,就意味着自己的基因也有一部分可以傳遞下去。不過,團裡是有大哥的,大哥當然是妞最多的。因此有時候湯姆們會為了爭奪大哥的位置打起來,通常表現為脖子勾住脖子的摔跤。急的時候,甚至會動用兇器:湯姆腳上釘子一樣的距(spur,4個指頭上面一點,有個尖尖的像骨頭一樣硬的東西),當然這個東西更多情況下是防身用的。
      湯姆在與配偶做完愛做的事情之後,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做窩、孵蛋、育雛全部由女方承擔。而湯姆最大的壓力,就是要找到盡可能多的配偶。這種極端的性選擇壓力,讓火雞的雄鳥最終具有了各種誇張的外貌。
      當歐洲人來到新大陸時,他們不認識這種大怪鳥,以為它是一種珠雞(珠雞科Numididae,即通常所謂的珍珠雞),甚至後來火雞屬的學名Meleagris 也用的是希臘語中的“珍珠雞”。

      土耳其跟火雞的關係
      土耳其和火雞在英文裡面是同一個詞。為什麼呢?
      一個說法是,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珠雞這種主產非洲和阿拉伯的動物主要由土耳其進口到歐洲,因此被錯認為是珠雞的美洲火雞也被安上了“土耳其雞”的諢名,不過好歹真正的珠雞還有自己的正式名字,而可憐的火雞久而久之就被叫做土耳其了……
      另一個說法是,火雞湯姆的顏色像當時奧斯曼帝國的士兵,紅帽子黑衣裳。
      再一個說法是,火雞的叫聲大概可以寫成turk、 turk,於是它們被稱作turkey……

      感恩節跟火雞的關係
      感恩節其實是源自歐洲傳統的年末的豐收慶典,不過在當時歐洲的大餐上流行的主菜是烤鵝。也許來到美洲的人們發現火雞比鵝更好吃,也許他們不願延續舊世界的傳統,反正吃火雞這個風俗在美洲的這個節日裡就這麼形成了。
盛      行的傳說是,1620年,當那艘著名的五月花號帶着清教徒們在今天美國麻塞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清教徒們遭遇了一個饑寒交迫的處境。當地原住民,一個叫做Wampanoag的印第安人部族分給他們食物,教他們種植本地農作物和如何狩獵,於是清教徒們在陌生的土地生存了下來。第二年他們請印第安人一起來慶祝豐收,感謝神的恩賜,這就是“第一頓感恩節大餐”。在這頓大餐的菜譜上,自然少不了火雞。
      實際的情況是,描寫1620-1621年間清教徒們狩獵細節的文書,在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中遺失,雖然後來號稱找到了,但是人們已經無法考證第一個感恩節吃火雞的事實。同樣是在北美,加拿大和美國的歷史立場不同,因此感恩節的法定日期在這兩個國家也略有差異,在美國是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在加拿大是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