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球員情緒與教育無關
( 2012-09-14 )



      “有沒有感覺到李娜經常會崩潰……因為她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近日,中國網球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一番言論引來爭議。
      首先,李娜教育程度不低,她流暢的英文、幽默的談吐、良好的氣質都是明證,為專心學習,她還一度告別球場。其次,教育好,並不等於神經更粗,屈原、葉賽寧、海明威、王國維等大家的教育程度夠高,最終不也崩潰了嗎?體育場上情緒化的球員多矣,這與教育並無直接關聯。
      李娜並不具備霸主的實力,網球又高度職業化,四大滿貫賽、10多個巡迴賽,再加上奧運會、聯合會杯等,賽事如此頻繁,發揮失常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孫主任為何偏要強調教育呢?這與清代以來教育政治化息息相關。中華民族自古尊師重教,但人們重視的是專家教導,孔子一生仕途平平,卻被奉為“萬世師表”,清入關後,為加大統治力度,強化了對教育的控制。比如“經筵”制度,本是學者定期給皇帝上課,但到康熙時,卻變成皇帝給百官訓話,皇帝不僅是最大的專制者,還是最大的教育家,可他學問又不夠,折騰幾次便不了了之。權力與教育的不恰當結合,使教育蛻變成炫耀權力的工具,也就是在此時,“你缺乏教育”成了上級訓斥下級的標準模式。
      自清代以來,歷朝皇帝們莫不以導師自居,官員們也莫不以師長自命,既然權力大就代表教育多,那麼,誰還敢在長官面前提什麼新知識、新見解呢? 
      於是,當現代化大潮到來時,大清國卻還沉浸在集體幻覺中,以為西方人沒有中國的茶葉、大黃,就會大便干燥而死,連睜眼看世界的林則徐也認為西方人膝蓋是直的,一絆就倒,普通民眾都能幹掉對方七八個正規軍。
      一個民族的悲劇不會沒有來由,當權力狂妄到將一切都攬在懷中,自然會喪失對個性的尊重,對不同的包容,對真理的探索,從而扼殺掉教育的真精神,那麼,它高呼的教育又是什麼呢?無非是從小任打任罵,長大後100%聽話,絕不給領導、教練找麻煩,該閉嘴閉嘴,該奪冠奪冠……而按這個標準,李娜還真是不完全合格。

      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