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珍寶島反擊戰解密
( 2012-09-07 )



      1956年,前蘇聯共產黨“二十大”召開之後,中蘇兩國間爭論頻生,摩擦迭起,兩國關係逐漸從分歧走向破裂。
      這一時期,兩國之間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如1958年夏天,中蘇之間由“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事件引發了一場嚴重爭吵。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這場衝突是中蘇關係走向破裂的導火索,其原因在於蘇聯的做法侵害了中國主權,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企圖控制中國。到底該怎樣認識這一問題呢?
      關於“長波電台”問題,蘇聯方面一再表示,“所有權肯定是中國的,但蘇聯既然使用,出一些錢也是應該的,可以用貸款的形式提供”。而中國方面則堅持,“中國不需要貸款。如果蘇聯一定要出錢,中國就不搞了”。
      就“聯合艦隊”問題,赫魯曉夫稱,他本人和蘇共中央主席團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指揮中國的艦隊,從來就沒有兩國共有的想法和影子”;“莫斯科的這些考慮是針對美國的,並非有意控制中國”。兩國間的分歧,其實主要在於對軍事同盟運作方式的不同理解:赫魯曉夫要求的是共同行動,而毛澤東此時需要的只是單向援助。
      此後,又發生了炮擊金門風波、原子彈問題、人民公社問題、中印衝突、蘇聯撤回專家、中蘇公開論戰、劃界談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期間,中蘇雙方雖幾度有意緩和矛盾,但是新的爭端層出不窮,直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966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不派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三大”,兩黨關係隨之中斷,中共將“蘇聯的黨和國家的領導現在被修正主義篡奪了”的定性文件下發到全黨;與此相呼應,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並派二十萬蘇軍進駐蒙古,在遠東配備了可以進行核攻擊的數百架轟炸機。從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以前,蘇聯方面挑起的邊境事件竟達4189件之多,最終導致了珍寶島事件的發生。
      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境內、烏蘇里江中游主航道中國一側,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是個江心小島。1968年底烏蘇里江封冰後,珍寶島成為中蘇衝突的焦點,蘇聯邊防軍一再武裝登島,攔截上島的中國邊防巡邏隊,毆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甚至還開槍挑釁。
      1969年初,中方決定自衛反擊。3月2日,中蘇在珍寶島發生了第一次武裝衝突。面對上島攔截中國邊防巡邏隊的蘇軍的武力干涉,已在珍寶島中國一側岸上隱蔽待命的中國精幹小分隊,奉命投入戰鬥。戰鬥進行了三十多分鐘,雙方各傷亡數十人,殘余蘇軍退出了珍寶島。
      當時的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回憶說,這次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是經過中央批准,早有準備的。當時正準備召開“九大”,大軍區首長均已來到北京,因此,中央軍委專門在京西賓館開設了一個房間,架設了專線,由陳錫聯負責直接與前線聯繫,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負責掌握國際方面的情報,隨時向周恩來彙報,並由周恩來下最後決心。
陳錫聯回憶說,為了這次戰鬥,我們準備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從三個軍抽調了三個偵察連,一個連二三百人,由有作戰經驗的參謀人員帶隊,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和配備,打得干脆利落。
      今天看來,珍寶島事件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中蘇已臨戰爭邊緣,同時又為中美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中國一貫的反美立場迅速發生了改變,而美國對此也作出積極回應,中美迅速開始接近和對話。
      對此,當時許多共產黨國家很不理解,阿爾巴尼亞黨甚至批評中國右傾,毛澤東不管那一套。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當時沒有力量與蘇聯對抗,必須拉上一個幫手,這樣蘇聯就不敢輕舉妄動了。文:朱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