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辣味十足三臘菜
( 2012-09-01 )





三臘菜,顧名思義,就是寒冬臘月裏做的菜,上百年來流傳於蘇北地區的鄉俚村野。它以野麻菜為主要原料,經冬天採集風干,蒸熟加多種佐料拌製而成,成品綠如翡翠,鮮嫩爽口,辣味十足,是佐酒、就粥的佳品。

      三臘菜由來已久,遠可追溯至文學巨匠施耐庵潛心著寫《水滸傳》時期,據說當時施公就是每日以三臘菜為佐菜。三臘菜主要由芥菜、芥末、曲酒等成分組成,三者皆性溫,氣味辛辣,且此菜又在臘月製作,“臘”與“辣”同音,因此取名三臘菜。三臘菜別具風味,其口感清涼甜辣,鮮嫩爽口,香氣盈嘴;細嚼便有一股濃郁的辣味直躥鼻腔;咽之滑溜爽心,解鬱理氣,回味無窮。
      三臘菜好吃,做三臘菜所用的原料卻很平常,是生長在冬季的芥菜,當地人稱它為麻菜。每年小雪前後,當地人便到田埂河堤上採挖麻菜,回家洗淨後把它逐把用草繩紮成一長串掛在屋外風干,以去除辛辣味,增加特殊的臘香味道。到三九寒冬時把吹至干癟的麻菜取下來,用清水洗淨,去黃葉、留總根,洗淨後用刀切成細末。再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至三成熟起鍋,盛於大盆之中,使之充分自然冷卻。冷卻後的麻菜,與事先準備好的佐料如熟菜油、白抽、醬油、切碎的白蘿蔔干、白糖、鮮生薑、炒過的精鹽和少許味精等均勻拌和後,分裝在大口瓶中,密封十天即可食用。成品三臘菜綠如翡翠、口味獨特。
      三臘菜製作的關鍵在油料的充足和調味火候的準確把握。過去,當地每有人家做這道菜時,便會引來不少人觀看。外面朔風凜冽,廚房裏溫暖如春,油香怡人,女主人掌勺,有經驗的人在一旁指點,學經驗的人則在一旁觀看,還不時互相笑幾句,十分熱鬧溫馨。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三臘菜是當地百姓春節餐桌上必備的一道特色菜餚,現在依然如此,而且還被包裝成品進入超市,成為蘇北一帶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

蝦入池內 酥鬆香脆
      蝦池是蘇北地區一種既經濟又實惠的麵點,已有百年歷史。它是把1至2條蝦點綴在麵底中央,下油鍋炸熟,因其形狀似“蝦入池內”,故稱蝦池。據說放蝦的實際意義在於方便麵點炸好起鍋時捏取。
      蝦池能延續至今,與其酥鬆可口、香脆有味、鮮鹹適宜、製作簡便的特點分不開。它既不同於北方的薄脆,也不像南方的蔥油煎餅,最宜人們勞動小憩時食用,也可用來饋贈親友。蝦池最好趁熱食用,味道尤佳,不宜保存時間太久,不然會變軟走油,吃起來就乏味了。

      美味蝦池
      原料:標準麵粉1千克、蘇打5克、食鹽1.5克、蔥50克、蝦籽3克、食油500克(炸後耗油150克)、水600克、小蝦40隻。
      製法:1.用800克水和麵(春秋用溫水,夏天稍涼,冬天稍熱),同時放入蘇打、食鹽揉勻,此時麵開始發起;
2.再放100克的水,繼續揉,使發酵麵上勁有彈性為止;
3.在麵上放入蝦籽、蔥,倒入餘下的100克水再揉,待酵麵收水,光滑離盆,彈性較強時,暫停五六分鐘,將酵麵揉成麵團,燙10至15分鐘,即可用;
4.把麵團搓成條,摘成圓形劑子,沿圓劑邊緣,逐步向大圓片拉,至麵劑拉成圓形薄片,在片上粘兩隻小蝦,裹好即可下油鍋炸熟。
小提示:1.炸好的蝦池色紅,片身鼓起,1000克麵粉可做20隻,每隻重80克,直徑為13厘米。
2.拉片時,應避免從中間拉,否則易拉破。油溫不能低於200攝氏度,而且操作速度要快,不然耗油量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