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北京奧運場館 四年難盈利
( 2012-08-31 )



遊客從鳥巢前走過。本報圖片

作為全球矚目的體育盛會,奧運會需要大量的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來保證運動員的比賽、訓練和食宿等需求。但隨着奧運會曲終人散,為滿足奧運會而大規模興建的體育場常常遭遇運營困境。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場館鳥巢(國家體育場)和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也遭遇了這一難題。

      自2008年勞動法開始實施後,不到5年時間裏,勞務派遣統計顯示,水立方2011年的維護費用高達9929.9萬元,自營收入卻只有8800萬元,但相關部門依然對外宣稱“略有盈利”,秘密就在於政府補貼填平了虧空。此外,鳥巢同時容納9萬人的體量過於龐大,很難找到合適的活動和賽事,隨着門票收入的下滑,盈利狀況堪憂。


      “典範”水立方
      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僅半年,水立方就實現營業收入1.04億元,在中國的體育場館中成為“典範”。然而很快,“後奧運”魔咒就開始生效,隨着遊客人數拋物線似地下降,水立方的收支情況也開始出現變化。
      《經濟觀察報》報道,水立方負責人表示,水立方2011年自營收入為8800萬元,但包括場館維護、二期資產折舊、能耗等在內的成本費用總金額卻達到了9929.9萬元。 對此,水立方曾專門發聲明解釋稱:自營業務只是水立方收入的一部分。2011年水立方實現收入超過1億元,其中包括專項資金支持、政策扶植、其他多元化收入來源等,最終“略有盈利”。
      據瞭解,旅遊業務仍然是水立方經營收入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2011年的參觀人數同比下降了30%左右。
      與此同時,旅遊業務在水立方整體收入中的比例,也由曾經的70%下滑到了目前的33%。隨着奧運參觀熱度的繼續下降,水立方賽後運營壓力越來越大。


      鳥巢融資模式失敗
      作為當年奧運場館最大的一筆投資,鳥巢目前的經營狀況被各界表述為“基本上達到收支平衡”。鳥巢是中國首例實行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資模式興建的體育館。
      BOT是指政府通過契約授予企業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並准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並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
      2003年,中信集團、北京城建集團和美國金州控股集團組成的聯合體中標鳥巢項目後,與政府出資人代表(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了國家體育場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國家體育場的投融資和建設工作。
      但奧運會後不久,在鳥巢的冠名權上,政府與企業就出現了分歧。“鳥巢已經跟可口可樂、阿迪達斯談過,眼瞅這錢就進來了,但是沒做到。有政治、社會的因素考慮。”業內人士透露。
      2009年8月,北京市政府與中信聯合體簽署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體育場運營維護管理協議》,調整了“鳥巢”的運營維護管理模式,宣告BOT模式在鳥巢的試驗失敗。
      此外,大體量、高成本使得鳥巢無法承接足球賽事,而普通演藝活動的觀眾數量又很難達到鳥巢9萬容量的規模,所以不會選擇鳥巢。數據顯示,鳥巢三年多時間,舉辦社會公益、文化演出、商業推廣等各類大型活動只有61場,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下轉頁56

      悉尼奧運場館 八年後收支平衡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結束後,悉尼體育場館的利用也面臨着種種困難。據瞭解,儘管在賽後運營和技術方面比較科學,但奧運會結束以來這些場館一直虧損,直到近年才有所好轉。
      《瞭望新聞周刊》報道,據瞭解,聖火熄滅後,悉尼奧運會的組織者找來了私人團體經營兩個主要場地:作為主會場的擁有11萬個座位的澳洲體育場和作為籃球比賽場地的室內競技場。
      但澳洲體育場由於離市中心太遠,且規模太大,運營狀況不佳。2002年只舉辦了8次比賽,2003年稍好一點,共舉辦了24場各類比賽。室內競技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04年進入受監管狀態。
      網球中心除了每年一次國際公開賽,很少爭取到舉辦其他重要的網球比賽。水上運動中心靠舉辦嘉年華和公司活動謀生,年均虧損300萬澳元。
      這種虧損一直持續到2008年,此後,悉尼奧運會場館運營不斷好轉,逐漸實現收支平衡。

      場館利用是世界性難題
      事實上,大型體育設施的賽後利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難就難在:在奧運會過後,奧運場館的需求急劇下降,但維護運營成本極高。
      1972年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在奧運會結束以後,每年的運營維護費用平均達到3000萬美元。1988年漢城奧運會建設的奧林匹克公園儘管規模較小,但奧運會結束以後每年的維護費用也超過800萬美元。
      綜合媒體報道,在奧運場館維護方面,虧損最為嚴重的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2003年一年當中奧林匹克公園運營支出為1.39億澳元,收入僅為5443萬澳元,虧損竟達到8539萬澳元。
      北京奧運主要場館鳥巢、水立方的業主方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曾公開表示,造價高達35.96億元的“鳥巢”,每年的基本運行維護費用達到8000萬元,每年固定資產折舊近1億元。
      奧運會期間對場館等設施的巨額投資,甚至會引發承辦國的經濟衰退,即“奧運低谷效應”。奧運低谷效應,指的是奧運會主辦國及主辦城市在奧運會後出現的經濟衰退現象。其產生原因有奧運籌備階段的投資和消費收入的激增與奧運會結束後投資和消費收入的相對減少,奧運會後大量的體育設施閒置以及體育設施維護而產生龐大的維護成本等。
      眾所周知,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不到一個月,金融海嘯全面爆發。“那段時間,投資者基本都往回撤資,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09年下半年才有所好轉。這實際上本身就是對倫敦奧運會的挑戰。”曾任北京奧運會經濟顧問的黃為表示。
      1998年的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更成為反面教材。當初日本政府花費了190億美元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跑道等設施,而奧運會後,長野市便陷入了“後奧林匹克衰退”。1999年,長野的製造業以30%的速度下滑,211家企業宣布破產,長野經濟下降速度也創造了二戰以來地方經濟衰退的最高紀錄。
      1976年,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奧運會在15天的轟轟烈烈之後,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空蕩蕩的體育場,還給納稅人留下了多達30年的債務,成就了“蒙特利爾陷阱”。由於投資失去控制,奧運成本竟超過預算20倍。奧運會後,蒙特利爾公民承擔了一個新的稅種——奧運特別稅,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還完債務。

      倫敦奧運場館 拆後賣給巴西
      從北京奧運會結束的那天開始,倫敦奧運會的場館建設就飽受經濟壓力的困擾,場館日後的維護與運營也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但此前已經舉辦過兩屆奧運會的倫敦,自有應對之道。他們的秘訣就是——拆!拆下來的建材會轉賣給英國各地的市政工程,甚至下一屆奧運會主辦國巴西。
      據瞭解,倫敦奧運會的主場館“倫敦碗”具有特殊的可拆卸式結構,就像一個可以組裝的模型玩具,未來可依照需求變化多種用途。此外,場內8萬個觀眾座位中只有2.5萬個是永久座位,其余5.5萬個坐椅將在奧運賽事後被拆除。最後這個“縮水”的“碗”將轉給一家英超球隊作為主賽場。
      綜合媒體報道, “倫敦碗”不遠處的奧運會游泳館“海浪”同樣如此。游泳館造型主體是一大片曲線優美的海浪型屋頂,但考慮到座位不夠,後來又給“海浪”安上一雙“翅膀”,把座位從原來的2500個增加到1.75萬個。奧運會結束後,3個大型游泳池將被分割成5個規模較小的泳池向公眾開放。一雙“翅膀”將拆除後再利用。
      擁有1.2萬個座位的奧運傾斜自行車賽車館,有多達50%的臨時坐椅。賽事結束後,這裏的賽車道將會進行適當改建,以便和其他的自行車道相結合,變身成為一座面向社會的自行車運動園;手球館也會改頭換面成為健身中心。
      與這些場館命運不同,同樣壯觀的籃球館在賽事結束後將被完全拆除,從奧運公園內消失得無影無踪 。拆下來的建築材料將在其他適宜地點重新使用。也許正是為了將短暫的綻放演繹到極致,籃球館在比賽中將施展“變身術”,讓觀眾體驗到一館多用的妙處。
      據瞭解,開賽後,籃球館將舉行奧運會及殘奧會的籃球、手球、輪椅籃球和輪椅橄欖球等賽事。而籃球館變身手球館,鋪裝只要12個小時。
      倫敦奧運籌建局的負責人Richard Jackson表示:“我們在建造時盡量使用鉚釘,而不是鋼筋水泥,以方便場館的拆卸回收。我們甚至還和下一屆奧運會舉辦地——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聯繫,問問他們是否需要這些材料。”

      雅典奧運債務 需幾代人償還
      第二十八屆夏季奧運會2004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建設的30多個奧運會場館,在奧運會期間贏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奧運會結束後,絕大多數奧運會場館處於閒置狀態。每年高達1億多歐元的巨額養護成本,成為雅典人的心病。雅典市長稱:“雅典奧運會的債務需要希臘未來幾代人去償還。”
      “雅典的奧運場館建設從一開始就有問題。比如,整個場館布局不合理,場館建設放在雅典市區裏,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與周邊的關係,與周邊的產業沒有一定的互動。還有該做臨時建築的沒有做,比如棒球場,希臘人不喜歡棒球運動,所以奧運會結束後無法運營,只好把它炸掉了。”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教授林顯鵬說。
      《瞭望新聞周刊》報道,據瞭解,雅典為奧運會所興建的場館目前大都處於荒廢狀態。林顯鵬說,雅典存在的問題很容易理解。搞比賽用的場館要求空間大、佔地大、要有固定坐席,奧運會比賽場館還必須有緩衝區和教練區等。這樣的場館很難給民眾用,民眾用的場館規模較小但是功能比較齊全。
      “雅典的失誤在於希臘是個小國,雅典又是一個比較小的城市,很難吸納這麼多的大型賽事,奧運會是‘一次性的賽事’,奧運會結束以後很難再把奧運會上的比賽項目拉過來,而雅典建的又是舉辦大型比賽的場館,其結果必然是閒置。”林顯鵬說。
      如今,壯觀的雅典奧林匹克綜合體育場被喻為丟棄的牡蠣殼,經常處於露天狀態,落滿了灰塵。當然,它也能夠合上曾經美輪美奐的頂棚,但那花費很大且不利於設施維護。其他場館也基本處於塵封之中,既沒有商業化運作,也沒有社會化利用。     



遊客在“水立方”內參觀。新華社



蒙特利爾奧運會留下的是30年的債務和空蕩蕩的體育場館。圖為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館。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