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北極麝牛:一種叫牛的羊
( 2012-08-24 )





許多年前,最初涉足北極的探險家們在這片冰雪大陸上發現了一種身穿長毛大衣的大型食草動物。在這樣寒冷的地區也有巨獸生存的確讓人不可思議,這種動物就是麝牛(Ovibos moschatus)。麝牛的英文名稱是Musk oxen,來自愛斯基摩語,意思是“皮毛像鬍子的動物”。雖然其名字叫牛,但實際上麝牛屬于羊科動物,與牛明顯不同的特征是雖然麝牛渾身都被長毛覆蓋但是口鼻部分裸露,而且牛的角是從頭側面長出而麝牛和其他羊類一樣是從頭頂上長出,所以麝牛學名的意思是“羊牛”,說明它是牛與羊之間的過渡型動物。

      鼻子是唯一裸露的地方
      麝牛又稱麝香牛,有一種麝香的氣味,特別是在發情期更是如此。
      麝牛在分類上是一種介於牛和羊之間的動物,從其外表來看,更像中國西藏的犛牛。麝牛高約1米半,長約兩米到兩米半左右,體重可達400多公斤,雌牛略輕(約為雄牛的3/4)。其重量主要集中於長有肉峰的前半身,前重後輕,顯得格外矯健有力,是北極最大的食草動物,分佈於加拿大、格陵蘭和阿拉斯加北部的冰原上,以苔蘚、地衣和植物的根、莖及樹皮等為食,儼然是苔原上的主宰。麝牛頭上長着一對堅硬無比的角,是防衛及決鬥的有力武器。身披下垂長毛,可一直拖到地上,長毛的下面又生有一層厚厚的優質絨毛,愛斯基摩人稱之為“奎衛特”。它耳朵很小,覆蓋有濃密的毛。鼻子是唯一裸露的地方。 
      在平常情況下,麝牛顯得格外溫順,停下來吃一點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細嚼慢咽,不一會兒便打起瞌睡來。等稍微清醒時,接着再向前走一段,然後再吃食物、反芻、打瞌睡。       
            麝牛喜群居,夏時集群較小,覓食矮小柳樹的葉子,冬時結成大群多至百余隻。通常幼麝牛和雌麝牛位於隊伍中間,身強力壯的雄牛則在四周擔任警戒和保護的重任,且雄麝牛又組成各自獨特的小組,每組又有自己的“組長”,但均由一頭老麝牛領導,往往是懷了孕的雌麝牛。每當隊伍前進時,總由一頭精明強幹的雄麝牛在前面開路,後面則跟着一群浩浩蕩蕩的麝牛大軍。 
      雄性也要在入秋的發情期爭奪生殖權利。每當此時,雄麝牛臉上的麝腺分泌出氣味強烈的分泌物,經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來劃出自己的領地,雌麝牛則被圈在其中,被嚴格看管和保護,任何別的雄麝牛不得侵佔,否則雙方就會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戰。經過激戰,被迫認輸的一方只好灰溜溜地逃跑,得勝者追擊幾步,然後停步朝着逃跑者吼叫數聲,也無心戀戰,便趕回到雌麝牛群中,因為潛在的危險依然存在。而它們的爭鬥,雌麝牛并不在意,仍繼續不斷地照常採食。

  
      不主動攻擊
      麝牛性情溫順,即使強敵來臨,主要是北極狼群,也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總是嚴陣以待而不主動攻擊。它們採取集體防禦戰略,自動圍成一圓陣,把弱小者放在中間,用其龐大的軀體,組成一道有效的防護“牆”,對來犯者怒目而視,豎起那堅硬如鋼叉的犄角,好像以自己的威勢使對方屈服。一旦敵人襲來,它們也會拚死抵抗,決不退縮。
      目前,北極地區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麝牛群,總數約7000多頭,已瀕於滅絕的邊緣。儘管格陵蘭島、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禁止捕獵麝牛,但仍有不少麝牛遭到瘋狂的捕殺。為了使這種動物能夠繁衍下去,許多國家不僅加強了必要的保護拯救措施,而且已在阿拉斯加、哈德遜灣東北部、格陵蘭島西部,甚至挪威北部等地,開始人工飼養麝牛了。 
      但是,當揮舞着槍支的歐洲人進入極地,為了獲取皮毛、牛肉和牛角而向麝牛宣戰時,麝牛的防禦體系不僅成了廢物,而且比四散潰逃還要糟糕。捕殺者先是派出獵狗追趕麝牛,等麝牛憤怒地形成防禦圈準備決一死戰時,便一個挨一個地將其射殺。


      籌經費美軍人殺600頭
      這種殺戮極為高效。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後一頭麝牛被射殺。到20世紀初,加拿大和格陵蘭的麝牛也瀕臨滅絕。1902至1909年間,美國探險家、海軍少將彼利幾次率領探險隊向北極進軍,共射殺了約600頭麝牛做為食物,并通過出售麝牛毛皮獲得活動經費。 
      如果不是加拿大政府在1917年通過法律禁止捕殺麝牛的話,麝牛可能早已滅絕。1930年,美國國會提供資金,從格陵蘭運了34頭麝牛重新引進到阿拉斯加。在保護下,麝牛繁衍得非常快。目前在阿拉斯加大約已有3000頭麝牛,在全世界大約有8萬頭,已不再被認為是瀕危動物,某些地區甚至允許對其做限量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