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三民主義 締造民國 孫中山
( 2012-08-24 )



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及子女合照。

【編者按】

中華民國,百年滄桑。受近世革命之光點化,經歐風美雨沖刷,千年王朝一朝坍塌。如果用一個詞來評價民國,可以選“從容”。這份從容來自於王綱解紐、千年皇權被打破的一種釋放感,也是晚清以來與世界接軌,呼吸到外部世界帶來的開放感。如何敘述歷史?如何面對未來?歷史在沉思,未來在呼喚。

“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這首《國父紀念歌》唱的是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唱的是孫中山提倡三民主義,確立五權憲法。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革命發起者,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雖然他只擔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他是每一位華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華民國尊其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外國人尊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興中會倡建合眾政府
       孫中山早年受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近代教育,曾上書李鴻章要求清政府改革。後因滿清政府積弱不振,於中日甲午戰爭時,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後在東京合併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擔任總理。
       1903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1905年,他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啓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與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並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道程序。


       16年發動數次革命
       從1895年香港興中會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間,孫中山發動了數次武裝起義。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15,000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孫中山先抵越南河內,繼續策劃革命起義,5月命余丑舉行潮州黃岡起義,歷6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10余日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中山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12月,孫中山被越南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會總部,後搬遷到檳城。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


       周遊列國謀經費
       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1911年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爆發前曾在美國收到黃興的匯款電報,而辛亥革命主要是由中國同盟會中部機關部湖北負責人居正主導下,由受革命思想啟發的新軍團體“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與同盟會會員組成的“共進會”孫葆仁主導發動起義。
       起義爆發後黃興由香港北上武漢相助指揮,而孫中山在起義爆發隔日於報上閱得辛亥革命之消息,並未立刻歸國而是繞遠路抵達歐洲,游說英、美、法、德政府與四國銀行團,要求列強保持中立與終止對滿清的貸款,並且支持中國革命,雖未取得列強真正的支持,歸國後被多數革命者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領導人物,因此,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


       影響深遠 兩岸同敬
       儘管孫中山逝世已近90年,但他在華人社會仍影響至今,在國民黨方面、在台灣,對“三民主義”自不必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三民主義也成為台灣“黨國意識型態”。即使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對他仍然敬三分。“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是即將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於去年提出的,有分析認為,這個提法是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衍生而來。

       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孫中山

       “我要葬紫金山”

       孫中山逝世已近90年,但他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仍然在民眾間流傳。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認為葬在北平景山最宜。孫中山恰在此時醒來,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原來,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到東郊打獵,孫中山放目四望,看上了紫金山。
       1929年,孫中山的棺柩運到中山陵安葬;後日本人在北平協和醫意外地發現了孫中山的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1942年,汪精衛派人專程去北平接收孫中山的“靈髒”,1946年,國民黨政府追回了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據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時被孫科帶走了。
       人們如今去孫中山故居參觀,便可聽到孫中山當年帶有鄉音的普通話演講聲音,這演講的聲音是根據電木唱片複製的,是孫中山留在人世間的唯一的聲音。這兩張唱片是1924年上海《中國晚報》的沈卓吾先生錄製的,早年由一位國民黨官員藍金華珍藏,1952年他去世前傳給了侄兒藍贊玉,後來藍贊玉將它們捐給了當局。

                           



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