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國是個貧油國 石頭縫裏擠石油
( 2012-08-24 )



青海油田壓裂技術服務大隊的工程車輛穿梭在油井間。小圖為1966年,克拉瑪依油田的一口油井噴出原油。

石油,因其不可再生的珍貴屬性,被形象地稱作“黑色黃金”。在全球範圍內,圍繞着石油展開的經濟糾葛、政治紛爭乃至於戰爭,此起彼伏,從未停止。在中國,即使有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還有“聚寶盆”柴達木,中國卻是一個貧油國。青海石油公司邊遠油田開發公司經理王德林說,中國是在石頭縫裏“擠”石油。

      據中廣網報道,曾經是中國石油“四大金剛”之一的青海冷湖油田,如今疲態盡顯,越來越多的油井一天的產量已不足100公斤,曾經自噴的油井已然消失在歷史的暮靄中。


      “磕頭機”壓榨
      位於柴達木盆地西部南區獅子溝的獅20井,曾經有每天自噴油產600噸的輝煌,“下面的那一片全是黑黑的,因為罐車都拉不及,後來就把下邊圍了一個大坑,當時的場面特別壯觀。”
      然而,這樣的壯觀僅僅持續了兩年半的時間,1987年,獅20井停噴關井。直到2006年,雖是加大投入力度對其重新側鑽,但投產後的每日產油量僅為20噸,相比十幾年前縮減了30倍。
      今天的冷湖是寂寞荒涼的,自噴井已經絕跡,取爾代之的是機械壓採抽油機,也就是俗稱的“磕頭機”。冷湖3號基地隊長李強歎息,即使用這種“壓榨”的手段,有些油井一天的產量只有不到100公斤,“但是沒有放棄,這是戰略物資嘛。”為了保障正常採油,每一架磕頭機都會定期維護保養,儘管如此,那些斑駁的外層漆皮仍然劃滿了艱苦作業後留下的風霜。
      冷湖油田,這座昔日輝煌的老油田,以每天10噸原油的產量繼續“戰鬥”,而這10噸原油轉化而成的3800升汽油,在幾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僅僅能保障70幾輛汽車一天的耗油。青海石油公司黨委書記孫曉崗坦言:“無論單井產量還是油田產量,都在逐年下降,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


      自給率必須保證
      據中國業內人士描述:“伊拉克的石油都是自噴井,形象地講,拿鐵鍬在砂子裏面挖幾鍬,油就出來了。而我們一口井打下去幾千米,還不見東西(油),你得射孔、壓裂多重措施。一口井,上百萬。”
      油井打好後,由於儲量不同,壓力不同,開採的成本同樣令人驚愕:伊拉克一桶油的開採成本是3美元,而在青海油田,一桶油的成本要20美金。一邊是國內對稀缺能源的高成本投入,一邊是國外價格相對低廉的原油,有人問:為何不直接選擇石油進口?因為,這不僅僅是價格博弈,更是政治博弈。
      中國的官員說:“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也是一個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的國家。這麼大的國家完全依賴石油進口是不可想像的。一旦遇到國家戰爭或者自然災害,國外石油供應一斷,就是死路一條。國內的自給率是必須保證的。”
      從輪胎到汽油,從化肥到建材,從鯊魚皮泳衣到太空服,石油的影子無處不在。據統計,人的一生要“穿”掉290公斤石油,“吃”掉551公斤石油,“住”掉3790公斤石油,“行”就更不用說了,進入到21世紀,私家車越來越多地步入中國家庭,汽油價格也翻着跟頭地往上漲,速度超過了股市,甚至超過了GDP……
      自2000年開始,中國石油消費量每年遞增7.5%,相當於每十年,石油需求量就要翻一番。根據《2011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2年中國石油消費量接近5億噸,同比增長5%;2011年,中國全年原油產量只有2億噸左右,超過56%的原油依靠進口,這種態勢還將繼續攀升。如同蹺蹺板的兩端,一頭是日漸萎縮的供給,另一頭是不斷劇增的需求。對於正在消失的“黑色黃金”,中國不僅是有需求,而是重度依賴。

      打破中海油壟斷 中石化下海勘探
      近日有消息稱,中石化將在南黃海勘探石油,其所屬的華東石油局與勝利石油管理局將合作,在江蘇海安東地區展開二維地震資料採集,為油氣勘探作準備。這將是中石化首次在中國海洋開採石油。
      今年年初,中國國土資源部對外出讓南黃海盆地南部鹽城東和海安東兩個油氣勘查區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參加競標,中石化中標海安東區塊,在三年勘查期內承諾勘查總投入29912萬元(人民幣,下同)。過去,中國在海洋油氣開發方面的政策一直沒有放開,水深5米以上的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權專屬於中海油公司。但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內、國外不斷爭取海洋油氣開發的權利。有報道稱,中石油和中石化在2009年獲得了海上油氣資源的經營權,從而打破了中海油對海上油氣資源開採的壟斷。

      賣武器 允用石油還貸款
      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預測發現,未來二十年,美國將大幅減少對進口石油特別是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的依賴。這被認為是一場潛在的勝利,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在試圖降低對來中東這個和美國相隔半個地球之遠的動盪地區的能源依賴。
      中國的情況恰好相反,海關數據顯示,如今中國原油進口總量中約有50%來自中東地區,分析人士說,從中期看,這一比例不太可能大幅下降——北京在擔心對中東原油日趨依賴的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卻沒有給決策者留下多少選擇。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到 2035年,中國每天石油淨進口量可能超過1200萬桶。中國政府正在從商業、外交甚至可能包括軍事等角度對中東地區施加重要影響,加強同沙特阿拉伯等美國傳統盟友以及伊拉克等新興能源生產國的關係。2011年,中國每天從沙特阿拉伯進口原油101萬桶,這使得它成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中國也不斷鞏固在伊拉克油田中的立足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伊拉克經營開發的阿赫代布油田(Al-Ahdab),已於2011年正式投產。如果伊拉克的政局穩定狀況持續改善,該國或許會成為對北京來說可替代伊朗的頗具吸引力的選擇。
      此外,中國正在考慮從其他地區進口石油,以彌補伊朗出口至中國的石油數量逐漸減少所造成的缺口,同時緩解中國因蘇丹可能發生長期政治動盪而對其石油供給產生的擔憂。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來自委內瑞拉的進口原油數量在2009年至2011年間翻了一番還多,達到了每天約231000桶。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今年7月初提到,該國從中國購買武器的金額高達5億美元,中國給予了優惠的商業貸款,委內瑞拉將來只需用石油償還貸款。這些武器中,包括兩棲坦克、兩棲登陸艦艇、火砲以及一些海軍裝備。
      中國還在準備積極開發海海底的大量深水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同時與外國能源公司合作,開發中國西部的頁巖資源。

      找油 成本越來越高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戈壁上覆蓋着白茫茫的鹽花,因為海拔超過3000米,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有一句順口溜形容它:“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從1950年代開始,人們在柴達木盆地尋找石油、開發石油,迄今,步伐從未停止。
      柴達木盆地的西南角有一個地方叫英雄嶺,2010年,青海油田在這裏發現了億噸級的整裝油田,附近區域的勘探也隨着推進。這裏海拔3500米到3600米之間,要進山勘探,人員、物資來往首先靠車運。車運不到的地方,輕的靠人扛,重的靠飛機運。一些物資——比如鑽機——車運不到,靠飛機空投怕損壞,只有靠人抬,海拔3700到3800米的地方,基本上每20米就要歇一下,時間長了喘不過氣。
      據中石油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在英雄嶺的勘探,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就要達到70萬元(人民幣,下同),而且近些年,勘探成本一直在攀升,“因為技術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勘探區域的環境越來越複雜,要上山、要過沼澤,要去沙漠,這種地形的變化,要推高勘探成本。”“上天容易入地難。”有時即使科研成果分析表明有油氣地質資源的存在,鑽井打下去後也不一定能出油。

      勘探隊裏放線工 山上山下鋪導線
      勘探隊裏,有一個工種叫放線工,他們的任務是把裝有接收器的導線,從山上到山下,鋪在地上,每30米一個接收器,每個接收器都要固定。而每隔120米的距離,就需要布一根導線,這就需要放線工在山上攀爬。
      張青沿就是放線工,他和同事們承擔的一個勘探項目,需要採集14萬個點的資料,所以要布4200公里的線,這當中85%都是山地作業。據悉,之所以要鋪上帶有接收器的導線,是為了接收炸藥爆炸所製造的人工地震的地震波。這種技術叫石油地震勘探,是當前尋找地下構造,勘察地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主要方法,就像做心電圖一樣。“原理是通過人工震源產生地震波,地震波下傳,遇到不同的反射介面反射回來,用專用的設備接收,將地下的震動信號轉為電子信號記錄下來,然後傳到電腦終端處理,描繪地下的地質形態。”

      古老作物紅花  可以製造塑膠
      中國正式對“石油”的命名是在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沈括說“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精準的預言。早在4世紀,人類就對石油開始了利用,那時候,石油的作用是作為蒸發鹽鹵製作食鹽的燃料;現代社會,石油作為主要能源,仍然被高度依賴。
      不過沈括說的“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顯然是錯的,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這已是人們的共識,各國正在殫精竭慮地尋找石油的替代品,全世界的生物燃料領域都在研究,玉米、大豆、甘蔗……究竟什麼作物經過加工後能夠達到媲美石油的效果?
      其中,紅花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石油替代品,這是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古埃及人用它來製作紅色的染料,如今的紅花籽則可以作為一種在工業上替代石油的可持續原料:紅花籽油裏含有的脂肪酸有很多不同的用途,最大的價值則在於,可以作為石油的替代品,用來製造塑膠、潤滑劑和化妝品。
      根據現有資料預測,受經濟增長和人口因素影響,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2010年高出30%,因此這項研究顯得更加緊迫。每個國家都明白,誰最先掌握了替代石油的方法,誰就會在未來的時間裏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都不惜重金來支持這一領域的研究。
      不過2011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喜憂參半:由於汽油中的乙醇燃料比例已達到“摻混瓶頸”,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放緩;由於甘蔗歉收,巴西生物燃料產量出現了很大幅度下滑。英國石油公司(BP)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魯爾博士,今年7月在北京發布2012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其中寫道:若按照現在全球每天非常非常保守0.8億桶的消耗速度來計算,當前的全球石油儲量可用54年;化石燃料以87%的市場份額繼續主導着全球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迅速,但仍只佔全球消費的2%。           



7月11日,中國今年年內第三次下調成品油價。中新社技術人員在檢查新疆塔里木油田的鑽機狀況。

中國的石油鑽探公司在康尼亞安裝鑽探設備。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