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陳寅恪“文革”前受保護
( 2012-08-17 )



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傑出的史學家,學貫中西,被人稱為“教授中的教授”。他1949年前執教於清華大學,中共建政前夕,他來到廣州,任教於嶺南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成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此後便長期棲息廣東。
      陳寅恪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終生追求,主張學術研究與政治分開,做學問不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對於這樣“不聽話”的人,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卻對他實行保護政策。
      中山大學主管政治運動的一位領導,曾在公共場合點名批評陳寅恪思想的腐朽,並說“看陳寅恪的著作不如去看《孽海花》”。結果,廣東省委把這位領導的情況彙報給中央,並對他作出了處分,其中一點是違反知識份子政策,態度粗暴,嚴重影響了中共和知識份子的關係。
      陳寅恪棲息嶺南後,雖然雙目失明,但並沒有停止學術研究。自1949年至1952年,他在《嶺南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有關白居易、元稹的一系列論文。《中山大學學報》專為陳寅恪等人設了一個“特級稿費”制度,每千字稿費可達20元,而一般教授的稿費千字是12元。學校的這一規定,反映出學校對他學術研究的肯定。
      此外,在為陳寅恪配備合適的助手方面,學校也頗費心思。陳寅恪剛到廣州時,黃如文被派協助陳寅恪工作,後來程曦接替黃如文的工作。1951年,程曦因故離職,乃調黃萱擔任陳寅恪的助教,在長達十餘年的助手工作期間,黃萱為他查書、誦讀、筆錄、複校,勤勤懇懇,獲得陳寅恪的稱讚。
      周連寬是嶺南大學圖書館編目部主任,自1954年起,他專心為陳寅恪搜尋資料,他把一個學人最寶貴的十年奉獻給了陳寅恪。正是在這個時期,雙目失明的陳寅恪用口述的方式,請助手記錄完成了《論再生緣》以及巨著《柳如是別傳》。
      1954年,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哲學社會科學部,出現了陳寅恪能不能被提名為學部委員(院士)的問題。學部委員的標準是從學術水準和政治情況兩方面考慮。就學術成就來看,陳寅恪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權威,不當選學部委員不行;但他又一再申明不信仰馬克思主義。以當時的意識形態標準來看,他在這一方面並不具備當選學部委員的資格。
      學部委員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是否授予陳寅恪這樣的頭銜,是事關樹立什麼人為榜樣的大是大非問題!最後只得向毛澤東請示,不料毛澤東拍板定案:“要選上!”結果,陳寅恪當選了學部委員。
      在“人人要過關”的思想改造運動時期,陳寅恪卻是一個例外,他可以不參加中山大學的會議,不參加政治學習。除了因為他雙目失明之外,跟學校的特殊保護是分不開的。
      在當時,陳寅恪在生活上也受到了各種優待。當時一位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是12.5元,而陳寅恪每月的工資是381元,是教授中最高的。學校專門訂了一條規定,凡是陳寅恪需要用車出行,隨時可調學校的房車。陳寅恪喜歡聽京劇、昆曲,學校就派小車送他到劇院去“看”戲。有的時候,也會請廣州京劇團的演員來家裏唱給他聽。
      中南局書記陶鑄很敬重陳寅恪,當他得知陳寅恪有聽戲的愛好後,特地送給他一台收音機。在經濟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陶鑄號召“幹部隊伍三年不吃肉”,但對陳寅恪特別關照,讓校工定期將魚肉雞蛋等副食品送到陳家。
      在上世紀50年代,廣東名醫會定期上門為陳寅恪做身體檢查。一些進口或者貴重的藥品直接從省裏批下來,送到陳寅恪家裏。至1966年“文革”發動之前,陳寅恪確實得到中共各級政府和中山大學的特殊保護。
      文:張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