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奧運:中國該不該要那麼多金牌?
( 2012-08-17 )



      倫敦奧運,經過16天的鏖戰,終于曲終人散。這十六天的比賽,有許多精彩,也有許多失落,還有許多爭拗。這些都會引起各界很多的議論。
      但是本屆奧運會上可能最扣人心弦的還是中美兩國的金牌大戰。
      不過議論美國的似乎不多,議論中國的則相當不少,其中還有許多是中國人自己的議論。
      議論的焦點似乎是圍繞着“中國該不該要那麽多金牌”——因為這好像是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我們的有些國人確實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他們認為在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競爭最激烈的體育競賽中,中國完全不必為了要凸現大國風範爭那麽多的金牌。
      當然,持此觀點的人其理由是各式各樣的。
      有人說,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體育上又是“舉國體制”,跟其他國家比賽拿那麽多金牌勝之不武。這裡先不講“舉國體制”的對與錯,單就人口來說,難道可以拿來做衡量金牌多少的標準嗎?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他們沒拿那麽多金牌難道是謙讓的結果?另一方面,若干年前,當中國人口只有五億的時候,雖然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們可曾拿到過任何一塊奧運獎牌嗎?不但沒有,恐怕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吧。可見人口多少和在奧運會上拿不拿金牌並沒有必然聯係。
      於是有人把矛頭對準了“舉國體制”。他們認為因為想要爭金牌,所以實行“舉國體制”;如果不需要爭搶那麽多金牌,就可以取消弊病叢生的“舉國體制”的體育制度,從而把更多的資金用於民間體育運動的普及上。這種願望也許是好的,邏輯上卻不太說得通。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並沒有實行所謂的“舉國體制”,可他們同樣在拼命爭金牌。可見,不論實行什麽體制,在奧運會上爭金牌(獎牌)都是天經地義的。
      有些人以為“金牌第一”的思想搞壞了中國體育。而金牌第一是導致中國體育實行“舉國體制”的根源。所以反對“舉國體制”必須反對“金牌第一”。在他們的潛意識裏,似乎取消了“舉國體制”,中國就拿不了那麼多金牌了,但這是改革的必然之痛。可奇怪的是,當“單飛”的李娜一飛沖天,拿了溫網冠軍,卻又被“反體制論”者們拿來作為“‘舉國’不如單幹”的例證。按此邏輯,此次中美金牌大戰以美國獲勝落幕,他們不是應該論證說中國應該取消“舉國體制”,以便在下屆巴西裏約的奧運會上爭取更多的金牌而不是相反嗎?其實外國(主要是西方的一些國家)反對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歸根結底是因為不滿中國人拿走了他們認為“本該屬於他們”的金牌。而我們一些國人卻把這看作是“普世”的要求。如果“普世”普到連體育競賽中都不敢(或認為不應該)爭金牌,而只能跟在別人後邊亦步亦趨甚至仰人鼻息,那就不是“普世”,而是洋奴。所以我的看法:制度是可以商榷、改革的,金牌還是要爭的。
      於是又有人說了:“舉國體制”下運動員花的是納稅人的錢,可他們拿了金牌卻和我沒一毛錢的關係。如果有的人認為運動員得了金牌並不是為國爭光,自己也絲毫沒有“與有榮焉”,那真的是很抱歉。不過我知道加拿大女足在倫敦拿了第三名,哈珀總理馬上發電報去表示祝賀並稱她們是加拿大的國家英雄。不管她們花沒花“我”(作為納稅人繳交)的錢,作為加拿大公民之一的我是很為她們的成績感到驕傲。而且,既然中國的運動員現在還花的是納稅人(也包括反對舉國體制的納稅人)的錢,他們更應該在奧運會上力爭取得最好的成績。否則,他們怎麽對得起花了錢的納稅人——須知中、韓、印尼羽毛球運動員之所以被取消資格,就是因為他們怠慢了花了錢的觀眾。
      奧運會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如何實現這樣的奧運目標?那就是爭金牌。為了這個目標,英國運動員可以假摔、重跳;美國運動員可以吃葯;中國的運動員為什麽不可以凴着國家的支持和個人的努力在四年一次的全球體育大賽——奧運會上公平地力爭更多的金牌呢?!

      石連華